分享

自卑的人才最容易歧视别人——《追风筝的人》

 昵称8Z856hqm 2021-11-14

本公众号作者:任彧——专注14年的文字匠人。喜欢看电影聊人生。

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影评家

很多人认为站在高处的人,才喜欢俯瞰众生,才喜欢歧视别人,其实大错而特错,恰恰是井底之蛙,越自卑的人,越容易歧视别人。

麻痹自己,用各种不符合现实的东西来包装自己,是大多数自卑者的通用招数,这其实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

大多数人的自卑心理,并不是向内部释放,而是冲外部的,形成了许多糟糕的品质

今儿要讲的电影《追风筝的人》,原作小说和电影在当年都很出名。

故事情节不复杂,就是讲述了一个家庭里,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本来是很好的小伙伴,但在一次两人获得了风筝冠军时,哈桑被人欺负了,阿米尔并没有替身而出,之后还用歧视的眼光来打量哈桑,最终两人分别,多年后,阿米尔知道自己和哈桑居然是亲兄弟,便踏上了寻找哈桑孩子的旅程。

电影拍得据说没有原作小说那么感人,不过我没看过小说,只能顺着电影说说。

先说这个风筝游戏,就是阿米尔很擅长把别人的风筝勾断,然后哈桑很擅长顺着风筝的影子找到被割断的风筝,游戏规则是风筝谁找到就归谁。

用风筝战斗的游戏,我在咱国是没见过

男主阿米尔的小仆人哈桑是哈扎拉人,是个在阿富汗饱受歧视的民族,当然人数其实不算少,跟咱们中国的少数民族不可同日而语。

阿米尔其实和哈桑一直很要好,在风筝游戏上也算配合的天衣无缝,但阿米尔的性格比较软弱,遇到事情基本属于缩头乌龟,哈桑则一直很保护自己的主人,在开始阿米尔并没有歧视过哈桑,觉得这是自己最好的伙伴。

左边是哈桑,右边是少爷阿米尔

可为啥哈桑被欺负之后,阿米尔不仅不出手相助,还产生了歧视呢?

这就和我标题和文章开头所说的道理是一致的了。

哈桑被欺负,其实那时候,阿米尔第一次对于自己的软弱产生了怀疑,因为以前他软弱也有哈桑来保护,那哈桑被欺负了呢?

阿米尔用行动选择了不保护,用谎言掩盖了自己的软弱。

当阿米尔第一次真正地意识到,软弱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朋友时,当阿米尔第一次意识到软弱是如此糟糕的事情的时候,他选择了我所说的那种自我保护机制。

自己是什么,看别人就是什么,这基本就在说这种心理机制

用谎言和歧视来对待这个曾经最忠实的伙伴,以此掩盖内心的痛苦、自卑和愧疚。毕竟相比于运用谎言和歧视,后三种要克服起来,明显难度更高,需要承受的痛苦也更大。

这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是去努力改正自己,提高自己的原因,因为自我欺骗明显比改正自己和提高自己要容易得多。

说个我最擅长的话题——恋爱。

癞皮狗和很多真正的精英男士之间的差距就在于,一个是用更简单的方式在讨好对方,一个是用更难,更高端的方式在吸引对方。

嘘寒问暖,买个早餐,买个饮料,请客吃个饭,其实这都属于很简单的做法,在社会中活着,人人都能做到。但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地位在社会中提高,就难了。

当然,特别爱听毒鸡汤的女性,也和这种思维是类似的,毒鸡汤一般会强调你已经足够好了,然后只是等着该出现的人出现就好了。

其实依旧是戳中了人们懒惰,不愿意自我审视缺点等心理。

总感觉这碗鸡汤老出现在我文章里

所以,人们都愿意去选择简单的来做,而不是难的。

不过故事中,把哈桑设定成阿米尔父亲私生子这个设定,或许会减弱那种赎罪感,和对歧视这件事的批判感。

看完电影之后,总有一种逻辑萦绕在我脑子里,阿米尔在后来并不是因为对歧视朋友的愧疚而去完成救赎之旅,而是发现自己本来歧视的哈扎拉人,变成了和自己同一个民族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兄弟,才产生了更多的愧疚。

当然这可能也是电影并不如小说动人的原因之一,成年阿米尔在回巴基斯坦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电影几乎对愧疚没有任何展现,只是在说阿米尔娶妻,父亲病重的事情。

后半段回到巴基斯坦之后,阿米尔知道一切的时候,愧疚才爆发,有些突兀和生硬。

中间这段情节,没感觉出阿米尔有啥愧疚的

很可能小说更精彩,结构和铺陈也更到位,不过整体来说,依旧是个非常不错的电影,后期后半段阿米尔拯救自己侄子的场景,当然愿不愿意看到塔利班就是这德行,就要看你对自己的欺骗程度了。

最后给自己打个广告。

我前年11月出版的小说《熔炉》,最近英文版完整版《The Crucible》也在陆续上架亚马逊中,其中涉及了病毒的感染,不过我这里讲述的更多是精神与人格上的一种变异以及融合,还有很多人觉得这是本预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