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初期,周武王与周公旦建立了一套以周礼为核心的宗法体系,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在周天子赫赫武力震慑下,这套体系非常稳固,诸侯不敢生出二心,但随着周天子力量衰弱,尤其是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以及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实力衰微,诸侯们开始露出了锋利的牙齿。 繻葛之战中,郑庄公以下犯上,一箭射穿了周恒王的肩膀;三十年之后,晋国曲沃小宗取代翼城大宗,史称“曲沃代翼”,进一步破坏了周礼体系。这两件事让孔子痛心疾首,是礼崩乐坏的标志,从此天下再无太平。更为重要的是,周天子对周礼被破坏的无可奈何的表现,让诸侯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春秋争霸中不遵周礼者往往反而得利,像宋襄公一样遵守周礼者反而一败涂地,诸侯们发现“变”会让自身更强,于是对僵化的周礼的破坏越来越肆无忌惮。 从战国初期开始,随着战争规模、力度、强度的升级,怀有忧患意识、希望国家强大的诸侯陆续开始变法。作为战国时最强的七个国家,战国七雄陆续都有过变法,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燕国燕昭王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胡服骑射,大多数变法之后国家很快就强大,可以在战国舞台上呼风唤雨,至少可在区域称王称霸,但唯独韩国例外,变法虽然让韩国变强,只是效果却让人倍感同情,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来评价。 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其中魏氏处境最惨,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国时刻都有灭国危机。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魏文侯任用李悝、西门豹、吴起等人变法图强,结果一举成为战国第一霸,向西打的秦国狼狈不堪,向东压制齐国不敢西望,向南夺地无数,魏国后来的都城大梁就是夺自楚国。 魏国强大后,旁边的韩国自然是苦主之一,我们熟知的孙膑谋划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导火索,就都与韩国有关。 公元前354年,魏国又来欺负韩国了,包围了一座叫宅阳(郑州市北)的城市。面对魏国大军压境,韩国君臣束手无策,这时一个叫申不害的“郑之贱吏”建议:韩昭侯你亲自以朝拜天子的礼仪去见魏惠王,以示敬畏,魏王一定非常满意,而你这么做必然引起其他诸侯的同情,同时加剧了诸侯对魏惠王的不满。果不其然,韩昭侯大礼拜见魏惠王,让魏惠王非常满意,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好邻邦。 申不害原是郑国小吏,法家门徒,韩国兼并郑国之后,申不害就成了韩国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如果在春秋时期,申不害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当时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但魏国李悝变法中有提拔有能力的低级小吏的改革,经过五十年的普及,周边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申不害才有机会提出建议。 韩昭侯采用申不害的建议,成功解决了国家重大危机,这让韩昭侯对他刮目相看,就让他在身边出谋划策。与此同时,魏国非常好战,撤兵之后又去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赵成侯就向齐国与韩国求援。韩国与赵国唇亡齿寒,肯定不能坐视魏国灭赵,但也不能主动招惹魏国,于是申不害谏言联合齐国伐魏救赵,后来孙膑指挥齐军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中击败魏军先锋,并俘虏魏国大将庞涓。因此,围魏救赵的谋略,最原始的提出者是申不害。 在这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中,韩昭侯意识到韩国已经到了存亡危急时刻,同时韩昭侯发现了申不害的能力,于是在公元前351年将他提拔为韩国丞相,让他主持变法。由此也可见,陈胜喊出的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并不客观,申不害这个“郑之贱吏”都能成为一国丞相,说明王侯将相有种的时代已经过去。 申不害变法的第一步是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贵族,于是诸侯内部存在不少“国中之国”,韩赵魏之所以能分晋,他们曾经就是晋国的“国中之国”,其他楚国、齐国等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导致权力分散,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牵制,所以当时列国君主都想解决这一问题,以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 第二步是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之前,很多官吏是世袭的,或者是爵位达到就能担任一定级别的职位,申不害变法是根据能力授予官职,根据功劳给予奖赏。后世王朝的改革变法,这一条经常出现,科举制后主要针对的是官员考核,比如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 第三步是收回兵权与整肃军队,当时贵族拥有很多私兵,申不害就将其全部收编为国家军队,同时申不害整肃军队,进行严苛的军事训练,以提高战斗力。 第四步是为了富国,首先鼓励百姓垦荒,多种粮食,其次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战国策》记载“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申不害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韩国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国力有所上升,但变法效果一般,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最终仅仅只是“无侵韩者”,即没有其他诸侯侵略韩国。战国七雄中,其他六雄变法后都能一时称霸,唯独韩国变法后只是“无侵韩者”,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还是倒数第一,让人读来辛酸。 当然,史书说“诸侯无侵”也不太准确,因为马陵之战的导火索就是魏国攻打韩国,当时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只是被韩国勉强挡住了,申不害变法的确提升了韩国国力。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进行了15年的变法,为何最终只是“无侵韩者”,而不是像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等那样造就一个超级强国呢?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韩国国土狭小,又处于强国包围,缺少向外拓展的空间,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申不害是法家术治派开创者(法家三派,法治派重法、势治派重势、术治派重术),法治是对象是广大臣民,术治的对象则是官员臣属,以监督官员是行法的关键,法治可以由君臣共同推行,而术治只能由君主去实施,更依赖君主个人。所以,申不害变法15年,但最终还是没能让韩国真正强大起来,只是能一时自保而已。申不害之后,韩国江河日下,经常遭到周围强国入侵,秦始皇灭韩时,韩国凄惨到只剩下一郡之地,是关东六国中最惨的一个。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