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漫谈之五 昨天向大家推荐了2015年《地平线报告》对基础教育课堂变化的预测。要实现这样的课堂变化,学校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新的思考。 1.硬件建设 校舍,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为重要的场所。 校舍发展的方向,不是越来越豪华,在整个社区中“鹤立鸡群”;也不一定将所有最先进的技术全都融入到校舍的建设之中,比如利用太阳能。目前的太阳能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学校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很多的财力。 校舍的建设要和社区充分融合,既给学生创设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能让他们便捷地享用各种社区资源。校舍要向社区开放,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探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在创客空间中激发重新的灵感。 教室,要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学生们互动学习的教室,要配置好电子白板、便携式的笔记本电脑,学生每一个独特的观点和创意,都能够通过这些设备及时地和大家进行分享,并就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要做好网络通讯基础设置建设,确保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在学校内的便捷实现,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调用所需的资源,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 二是各种各样的创新实验室和活动空间建设。创新实验室会有一些基本功能的划分,以保障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找到恰当的平台。实验室之间又会有功能上的共享和互补,为综合性的实践提供服务。3D打印、数控设备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将成为这些创新实验室中常用的器材。 三是图书阅览室将发生大的变化。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将不再仅仅局限在借阅和阅览,而将成为一个新的创客空间。阅览室中也不仅仅摆放图书,会有很多数字处理软件、各种设施和工具配置,学生的很多奇思妙想,将会在这里获得印证。在台北,诚品书店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地标,每一个到台北的人,都会到诚品去走一走。我曾在台北走过各家诚品书店,对他们的文化创意赞叹不已,诚品的经验为学校图书阅览室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云计算,这是保障学校转型发展的基础。 学校是生产大数据的场所。庞大的数据产生出来之后,如何发现数据的价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数据……一大堆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回答。如果这些都要教师自己来做,很不现实,加重负担还是小事,教师根本就没有能力来承担这样庞大的任务。 学校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解放教师。把简单的前台运用交给教师来使用,而复杂的后台处置交由专业机构来处理。这个专业的机构,学校层面也很难承担起来,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人来做这件事情。就像“慕课”平台,教师和学生只要会选课、会跟着学习、会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就可以了,至于平台背后的诸多事情,就交由专业部门来实现。这个专业部门,就是服务教育发展的云计算部分,他们利用云技术来保障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这其中,既有硬件设备的建设,也有软件的运用。 今后的教育领域中,将会出现一个新的职业:教育数据分析师,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庞大,虽然他们可能不直接参与教学,但他们对教育的贡献会越来越显现。这些人是让教育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关键。 2.软件建设 互联共享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便捷地与人沟通和聊天,就加入微信;想通过网络方便地购物,就进入淘宝;想找寻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就查询百度……这样的平台给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人们生活的好帮手。但直到现在,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能够为教育提供各种服务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 教育的各个分支领域,都有自己的网站,都有自己的服务,但这些服务都比较单一,资讯也非常少。网站之间又都是互相孤立的,老死不相往来,导致了教育资源和信息查询和使用方面很不方便,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有新的架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注重硬件设备的添置,对软件的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重视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层面很难做好这件事情,需要出版社、教材编写单位等要有数字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识。但长期以来处于版权保护等缘故,大家都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太大的功夫,导致数字课程资源数量很少,质量很差,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等的衔接不够,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种状况很有点类似与我们其他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硬件不软,软件不硬的状况,使得硬件的许多功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添置的设备被闲置和浪费的情况非常普遍。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下一步的着力点就应该在这些方面。这是一块硬骨头,但是很值得下力气去啃一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