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天国最后的悲剧——康王汪海洋刺杀侍王李世贤事件

 不沉俾斯麦 2021-11-16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最终走向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内讧。从天京事变开始,太平天国内部就矛盾重重,内争不断。杨秀清与洪秀全,石达开与洪秀全,陈玉成与李秀成,陈、李二人与洪秀全,都是冲突迭起、内斗不休。

除去他们这些最高层的领导者之间始终无法同舟共济之外,下面的将领之间那就更是谁瞅着谁都不顺眼,很少会有精诚团结的时候。就这样一路闹来闹去,直闹到天京城都丢了,太平天国只剩少数残余部队了,这样的时候,他们还是要起内讧、搞内斗,一直搞到最终彻底失败。

文章图片1

本文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太平天国最后的内部悲剧:康王汪海洋刺杀侍王李世贤事件。

(一)

1864年7月,天京城被湘军攻破,天王洪秀全和忠王李秀成都没有能够跑出来。

文章图片2

此时,在长江南北,加上捻军,太平军的还有约百万人马,看上去声势不小。

然而,这么多太平军的余部,却是群龙无首。江北的捻军很快就组织了起来,共同推举赖文光、张宗禹为统帅。由于捻军有了统一的指挥,所以捻军一度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战绩。

但是,江南的太平军就不同了。江南的太平军从来都没有形成过一个整体,大家只是各自为战,最终纷纷走向了失败。

为什么江南的太平军无法形成统一集中的领导呢?主要是因为各种的“王”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又各有各的心思,无论如何都没法尿到一个壶里去,于是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当时逃出南京城级别最高的人,除了不懂事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之外,那就得数着干王洪仁玕的地位最高了。不过可惜的是:洪仁玕这位太平天国的头号大知识分子,数年来待在天京城里只会一味地畅想美好的未来,为此还写了本《资政新篇》。但是对于最应该着手去办的事情,他却完全是一点意识都没有。

他在南京城里最应该干什么?当然是想办法建立一支绝对效忠于洪家的嫡系部队啊!有了属于自己的枪杆子,这才能摆脱洪天王受制于人,不得不靠着拼命地甩卖王冠来换取支持的窘境啊!

文章图片3

影视作品中的洪仁玕形象

可惜洪仁玕竟然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件事,而且洪秀全也没有想到。由此可以看出洪家人的政治水平实在都是有够低的。

结果等到洪仁玕逃出南京城,开始要求各地的部队去救援天京时,他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是放屁不响、说话不灵,根本就没几个人愿意搭理他了。

洪仁玕只能带着幼天王去投靠堵王黄文金。堵王不幸战死之后,洪仁玕根本指挥不动堵王的大军,最终只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

在天京城外的众多的王爷们,经过与湘军的一场场厮杀,一个个是死的死,降的降,很快就只剩下两支人马“脱颖而出”了。这两支人马便是侍王李世贤与康王汪海洋的部队。

(二)

在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将领的排行榜上,李世贤其实是高居第三位的一位牛人,他仅次于陈玉成和李秀成。

文章图片4

影视作品中的李世贤形象

李世贤年龄不大,到1864年他也才三十岁。不过,他战功赫赫,资历非凡。1857年他被封为五军主将之一,1860年更是被封为侍王。当时除了洪家兄弟和陈李二人之外,那就数着他了。

1864年2月,困守在南京城里的李秀成给李世贤下令,要他带兵进入江西作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想办法调动湘军,减轻南京的压力;二是要李世贤到江西筹措粮草,然后到南京来解围。

李世贤随后进入江西,与当地的清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激战。由于此时的太平军作战素质下降严重,所以李世贤在江西处处碰壁,十分的艰难,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筹措粮草、回师救援南京的任务。

不过,李世贤名气在那摆着,因此,各地的太平军在站不住脚之后,纷纷都跑到江西来投奔李世贤。这其中有一路人马就是由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指挥的部队。

文章图片5

影视作品中的汪海洋形象

陈炳文和汪海洋都是安徽人,参加太平军其实都很早。1853年,太平天国打到安徽的时候,他们俩就先后从军了。陈炳文被编入李秀成的部队,汪海洋则被编入石达开的部队。

太平天国本来是两广人的天下,陈、汪作为安徽人,却能步步高升,那完全是靠着他们浴血拼杀,拿命换来的。

汪海洋一度随着石达开出走,后来又回归到洪秀全麾下。此后,他也归属于李秀成指挥。1862年,因为洪秀全王冠大甩卖,两人又分别获得了听王与康王两顶王帽。

按照李秀成的命令,两个人是镇守杭州的。但是在湘军左宗棠部的步步进逼下,杭州实在是守不住了。于是,他们两个只好放弃了杭州,到江西来投奔李世贤。

天京城陷落后,李世贤就成了最受瞩目的新核心。此时,他的兵力驻扎在江西崇仁县,目标则是要攻打江西抚州。而陈炳文、汪海洋,还有堵王黄文金带着干王与幼天王,以及列王林彩新等部队都先后向着他聚拢了过来。

如果以上的太平天国部队都能够成功地聚拢到一起,并且打出幼天王的旗号,建立一个领导核心,那么太平天国江南的余部估计能够多坚持几年。

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目标完全没有实现。

(三)

从主观上来讲,李世贤对于洪家人十分的不感冒。他早就劝过李秀成,踢开洪家自己单干算了。现在一切都由他自己做主了,当然他就更不会把什么幼天王放在眼里了。李世贤根本就没打算接纳幼天王,他连“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这也充分地说明了李世贤的政治水平实在是很低。

从客观上来讲,太平天国此时人心离散,很多将领都开始寻找后路,这其中就有听王陈炳文一个。陈炳文已经基本上决定要投降清廷了。即便是那些不投降的太平军部队,也由于形势的逼迫而变得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而在此时,湘军又在攻克了天京之后,将主力部队鲍超的霆字营派往了江西。这一切都使得敌我形势变得严峻了起来。

1864年8月,江西抚州浒湾会战爆发,这一战决定了太平天国余部的命运。

文章图片6

当时,李世贤正集中兵力攻打抚州。鲍超率军来援,汪海洋自告奋勇,率领自己的人马在浒湾迎战鲍超。

鲍超的人马只有一万余人,汪海洋的部队有七八万之多,但是论精锐程度,霆字营绝非太平军能比。8月5日,两军展开激战,霆字营猛打猛冲,汪海洋的部队很快就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汪海洋被迫率领残部逃往建昌。

正在攻打抚州的李世贤见汪海洋失利,唯恐受到两面夹击,于是也急忙撤军,率军退往宜黄县。

浒湾之战是天京城陷落后江南太平军最关键性的战役之一。此战之后,产生了好几个决定太平军命运的恶果。

首先是幼天王因此而遇难了。黄文金与洪仁玕于8月底放弃湖州来投奔李世贤,但是李世贤已经撤到了赣南一带。黄文金和洪仁玕失去了李世贤的接应,遭到清军的伏击,全军大败。黄文金战死,洪仁玕和幼天王都先后被俘。

其次是听王陈炳文向鲍超投降了。

陈炳文早就不想跟着太平天国混了,只不过李世贤、汪海洋的大军在身边,他不敢妄动。现在,李、汪战败逃走,他正好顺势向着鲍超投降。

第三条则是最重要的,由于陈炳文的投降,引起了汪海洋与李世贤的矛盾。

汪海洋早就知道陈炳文想投降,不过,陈炳文手下有九万人马,还有七千洋枪队,实力雄厚,汪海洋自己对付不了他。于是汪海洋就向李世贤建议,双方联手除掉陈炳文。但是李世贤对此态度含糊,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自然就引起了汪海洋对于李世贤的极度不满。

文章图片7

李世贤的想法大概是如今大敌当前,不应该在此时内斗损耗兵力。陈炳文真想投降,那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好了。但是他没有就此与汪海洋很好地沟通商量,结果让汪海洋从此失去了对李世贤的信任。

由于陈炳文一直在李秀成麾下作战,他与李世贤的关系比汪海洋要密切得多,汪海洋对此产生疑问也是顺理成章的。虽然此事之后,两个人没有立即翻脸,但是却因此而埋下了日后汪李惨剧的伏笔。

浒湾会战失败后,李世贤创建江西根据地的努力宣告失败。他和汪海洋不得不经赣南向着广东、福建一带转移。

(四)

1864年10月,李世贤、汪海洋先后带兵进入福建。此时,他们两个人的部队加起来还有十万人上下。不过,在长江以南,也就只剩下他们两支太平军部队了。

10月11日,汪海洋率军攻打武平县。福建按察使,湘军宿将张运兰急忙率领五百骑赶来援救。汪海洋在城外设下伏击圈,干净利索地将张运兰和他的五百人马一举全歼。张运兰这位湘军初创之时的功臣被太平军俘获并被肢解而杀。

10月14日,李世贤也攻克了漳州,两个人联手在闽南建立起了一片根据地。李世贤的部队驻扎在了漳州,汪海洋的部队驻扎在龙岩一带,双方还是彼此协助,配合作战的。

清廷对此当然不会坐视,立即下旨命令左宗棠负责剿灭李、汪部太平军。

左宗棠率领数万左系湘军和福建当地绿营一起,向着李世贤、汪海洋发起了进攻。

文章图片8

12月初,福建提督林文察率军进抵漳州万松关,李世贤出兵发动反击,一举将林文察部全歼,林文察本人也被击毙。

12月中旬,湘军将领刘典率军进攻龙岩,汪海洋在马洋洞设伏,大败敌军,刘典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连城。

经过这两次战斗,左宗棠意识到李世贤、汪海洋的部队还有很强的战斗力。同时,他也认识到,李世贤和汪海洋两支人马相互配合,战斗力会倍增。清军兵力有限,难以同时击败两支太平军。于是,左宗棠就制定了分割汪、李二人的部队,同时驱汪入粤,孤立李世贤的作战方略。

此后,又经过数月的苦战,左宗棠的作战计划渐渐得逞。汪海洋的部队日益靠近广东,而李世贤一直固守漳州,希望得到洋人的接济而重振雄风。左宗棠的部队逐渐将两支太平军分割开来。

1865年4月,形势对于太平军越来越不利。李世贤和汪海洋经过商议,两人共同决定转移到广东。

五月,两支太平军分别向着广东转移。左宗棠则集中兵力对付李世贤。李世贤在撤出漳州向着广东转移的途中,遭到了清军的层层阻截。

关键时刻,李世贤急忙向着汪海洋求救。然而,汪海洋此时集中精力在福建永定县的射猎凹打响了围攻湘军丁长胜部的战斗,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李世贤。

射猎凹之战,太平军大胜。全歼老湘军六个营两千多人,清军总兵丁长胜被击毙。这一战堪称太平天国最后一次大捷,六个营老湘军的损失让左宗棠心痛如绞。

汪海洋取得这场大捷之后,顺利地率部挺进到了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县)。

文章图片9

然而,这场战术上的胜利却导致了战略上的惨败。由于汪海洋没有像事先约定的那样来支援李世贤,结果最终李世贤全军溃败,李世贤本人被迫化装逃亡。汪海洋由此变成了一支孤军,其最终败亡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李世贤溃败后,他手下的一些部队突破了重围,和汪海洋会合,都被汪海洋一一接收。

汪海洋在接收了李世贤的残部后,很快就表现出了心胸狭隘的一面。他对待侍王的部下态度很粗暴,还铲除异己,杀死了李世贤最亲信的将领之一王宗李元茂。这一切做法都让侍王的部队对汪海洋十分失望,有一些人就开始偷偷地投降清军了。

然而,就在这时,1865年8月19日,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死在乱军之中的李世贤却突然来到了汪海洋的军营之中。

(五)

李世贤战败逃亡后,据说是化装成乞丐,混在难民队伍里,一路跋涉,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汪海洋。李世贤来到了镇平之后,汪海洋一开始是表示欢迎的。然而,李世贤来了之后,很快就有很多以前的老部下来找他哭诉汪海洋的暴虐。李世贤虽然没有对汪海洋大发雷霆,但是对于王宗李元茂的被杀,他也当面流露出了不满的态度。

汪海洋对此十分紧张。他对于李世贤完全没有信任感,唯恐李世贤聚拢旧部与自己为难。于是,汪海洋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贤。

8月22日夜,汪海洋趁着李世贤已经休息,派人将李世贤和其他四位将领一一刺杀。事毕,汪海洋向着全军宣扬,声称李世贤已经降清,这次回来是做内应的。

这便是太平天国最后的一幕悲剧,侍王李世贤被杀事件的前后经过。

文章图片10

李世贤被刺事件对于太平军残部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来王陆顺德本来是与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同一个村的老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事业也是忠心耿耿的。李世贤被刺后,陆顺德就带着两万多太平军离开了汪海洋,去寻找广东天地会的武装了。陆顺德的离去,对于汪海洋来说当然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还有那些留在汪海洋身边的侍王的老部下,他们也大多都是离心离德、士气低落,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可以说汪海洋的做法愚蠢无比,纯属自掘坟墓。

当然,汪海洋对于太平天国还是赤胆忠心的。此时整个长江以南只剩下了他一支孤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宁死不降,咬紧牙关,拼命与清军搏杀。

在清军的围攻下,汪海洋于1865年10月撤出了镇平,向着江西转移。在江西黄陂,他巧妙设伏,一举歼灭湘军高连升部五百余人,取得了太平军历史上对湘军的最后一场胜利。然后,汪海洋于12月份突然杀回广东,一举攻克了嘉应州(今梅州市)。

占领了嘉应州之后,汪海洋的部队只剩下了三万余人,能战之兵不过万人。但是汪海洋仍不气馁,他整顿部队,修筑工事,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清军尾随而至。1866年1月28日,湘军主力进抵城外的塔子坳。汪海洋为了争取主动,率领所有精锐孤注一掷地全力出击,与湘军在塔子坳展开了一场恶战。

文章图片11

激战中,汪海洋头部中枪,倒在了血泊之中。属下将其救回城内,但是他当夜就去世了。

关于汪海洋的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激战之时,太平军叛将丁太洋认出了汪海洋,于是召集清军用洋枪向着汪海洋攒射,击中了他的头部;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太平军中李世贤的旧部,乘机向着汪海洋开枪,打中了他的后脑。

汪海洋死后,嘉应州城内的太平军推举偕王谭体元为主帅。谭体元在强敌的围困下,决定突围。1866年2月7日,谭体元率军突出嘉应州,但是在黄沙嶂陷入清军的包围之中,最后全军覆没。这样,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便就此彻底消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