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烧庆功楼徐达逃过一劫,其真实来历,民间杜撰小说

 综合历史 2021-11-17

当年,朱元璋还是个朝不夕保的老百姓,每天都要为明日的生计奔波,但天公作美天助之,当兵之后一步步的成为领导者,而朱元璋能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成开国皇帝,他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如果少了身边这帮老兄弟,也必然不会今天的风光。

但所谓功高震主,伴君如伴虎,如果功臣太强朱元璋作为皇帝,他能安心吗?答案定然是不可能,他朱元璋只会感到害怕,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甚至他不在之后,后代会不会成了别人的阶下囚,而皇帝一旦起了疑心,除非把他认为有威胁的,都清除干净,不然事情永远不会终结。

因此朱元璋面对众多,功高震主的老兄弟,已经赏无可赏的情况下,便跟风前朝搞了个“铁卷”出来,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免死金牌,有了它只要不是谋朝篡位的事,可免一死,子孙后代犯错,又可多次免罪,在功臣们看来就是一个能让人起死回生的宝贝,而人有了底气,就很容易放纵自己,这帮文臣武将也不例外。

这铁卷加速了他们死亡时间,许多人都因它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还算轻的,更贪的会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吃喝嫖赌饮辱妇女,还有不怕死的,贪污纳贿私造刀枪,龙袍加身都敢做,因此让朱元璋下了狠心,建造庆功楼。

建楼庆功一事来得突然,被这帮开国功臣知道后,无不深受感动,但只有刘伯温忧心忡忡,直接找上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

朱元璋虽极力挽留,但刘伯温去意已决,只能下令封赏送出京城。但走之前刘伯温并未忘记,好兄弟之一的徐达,找上他叙旧并在辞别前,说:"徐兄,今日一别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但刘伯温不再细说,并叮嘱照做便是,到时自然明白。

后来这楼建成,朱元璋大摆宴席,邀请了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徐达也不例外,到了赴宴那天,徐达看着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疑是很安全的样子。进了楼中徐达左右张望,看着装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再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想起刘伯温的告诫,用手敲了几下凑近一听,发现声音不对,心中隐隐想到什么不好的事情。

所以徐达牢记刘伯温所说,宴席期间跟紧在皇帝身边, 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朱元璋要离开也紧紧跟上,期间不管朱元璋如何拒绝,而待两人走出庆功楼,身后忽然火光冲天,还有轰隆大响之声传来,而那些功臣们也随之飞灰湮灭。

原来朱元璋早早在楼里,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只有刘伯温看透帝心,只有他与徐达逃过一劫。当然,此事只是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所谓的火烧庆功楼,并未在正史有过记载,反而在民间小说中的《大明英烈》、《明英烈传》中有这么一回事,里面虽有朱元璋的真实事迹,但肯定有虚构的成分,这才是真实来历。

书中大概意思是说:朱元璋做了天下之主,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老兄弟,起了疑心怕他们谋反,担心他们恃功夺权,于是引申出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能广为流传,定然有许多原因,今天小编就不一一述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