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日即重阳,愿君乐久久

 杏雨轩 2021-11-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日历,过两天就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了。这天也是我国现行的老人节。

中秋节有桂花开,重阳,则是菊花登场的时候了。

早在先秦时代,阴历九月之初就是五谷丰收的时候,九月初九按《易经》之解,又为个位数中两个最大阳数相重的日子,因而这一天就成为了我们的先民宴饮庆祝丰收、祭天祭祖的日子。

到了汉时,这一天已经发展出多种节庆活动,比如《西京杂记》中所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这里说的不是别人,而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宠妃戚夫人当年过重阳节的盛况。从中不难看到,这个时候的重阳节,已经有了祈求长寿的内涵。这一内涵继续发展,就有了后来的敬老主题。

到了唐时,除了继承自秦汉的宴饮、佩茱萸、饮酒赏菊,还增添了登高的习俗,这在许多唐诗中都可以见到,比如我们都背诵过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王维的这首诗写满了自己独自在异乡过节的孤寂,也写满了他对家乡与家人的思念。我们在与重阳节有关的唐诗中,多见的也是这样基调的作品。仿佛诗人们在这个深秋时节,都难有什么开心的事情,都容易愁绪满怀.

同样是唐朝的诗人,考了进士却没去做官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者)就不太一样,他在重阳节写的一首诗是这样的: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红叶黄花秋景宽,醉吟朝夕在樊川。

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

别画长怀吴寺壁,宜茶偏赏霅(zhá)溪泉。

归来童稚争相笑,何事无人与酒船。

(霅,水流激荡的声音。)

司空图生活于晚唐,学识超凡,眼见中央政权在藩镇割据影响下日益衰微,因而不愿在乱世为官,只喜好品诗治学。从他自号是“知非子”,又有一个自号是“耐辱居士”这个细节,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心志所向:律己修心、不同流合污。

这样的一个人,每逢重阳登高,观景饮酒,想必可以算做他的人生乐事。可是,在这首重阳诗中,他倒是在“红叶黄花”的美丽秋景之中,在饮酒吟诗之后,“却嫌今日登山俗”了。那怎样才算不俗呢?

他这次重阳的节目是:去拜访高僧“元秀上人”,跟高僧交谈后,夜晚对榻而眠。

与之相别后,诗人一方面总是怀念着他们讨论过的吴道子的寺庙壁画(吴道子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曾在景公寺壁上绘制地狱变相壁画,令观者因而不敢食肉,甚至两市屠户因此转业),一方面又偏爱起用流动的泉水来煮茶了。

当他回到家时,小朋友们见到诗人独自一人空船载酒归来,丝毫没有欢度过佳节的样子,都对他嘲笑不已。

想来有趣,像这样心中实有所得,却不为他人所知的情况,我也有体验过。历来许多诗歌,都会抒写不为人知的苦涩与不得意,但在这里却全不是这样,毫无苦涩,还颇为有趣。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自己心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愉悦,并不会因他人的态度而受什么影响。因此,他人的嘲笑,在自己看来,也可以当作趣谈了。

到了宋时的重阳节,人们继承了唐朝留下来的节日习俗,并过得更为隆重热闹。但细看这时留下来的重阳节诗词,倒是与唐诗类似,说思乡、秋愁的居多。这里选情绪少愁苦、性情多豁达的两位诗人,来看看他们的重阳节作品。

一是少年才子、官至宰相的晏殊,有一首《重阳夕内宿》:

把菊醒陶酒,扬鞭入汉闱。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

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

诗人说自己在重阳这天赏菊饮酒,策马入宫闱。并且这天因为工作关系,就住在了宫内——所谓“内宿”。

他也写及这天夜里蚊虫颇多,难以平息,又看到独自飞回的鸟儿,难免想到自己独自一人当值的情状。

虽然身处国家政权机构的中心,他自己的内心却十分清醒与平静,并不为世态炎凉与人语是非所困。

工作完成了,他只是悠然地放好帽子与佩饰,在梦中回到自己惦念的地方去。

另一个,是我们的东坡先生,有一首《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冠直缝,巾横幅。

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

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坐上人如玉。花映花奴肉。蜂蝶乱,飞相逐。

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

须细看,晚来月上和银烛。

这首词中,苏轼直说自己人已上了年纪,也说今年这样的活动明年自己也许就不能参加了。但他并没有一味伤心自己的衰老,而是细致地写自己依然精心整理衣冠,依然乐见秋日丽景,乐会一日,还细赏夜晚的月亮与烛光。

重阳求长寿,却坦然接受衰老;接受自己衰老,却依然乐于欣赏身边的美丽——这大约是人到暮年最为理想的心理状态了吧!你说呢?

后日即重阳,愿君乐久久。

预祝大家重阳节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