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变动之年,不好过的年份,这让我们最近看了好多各种事故的新闻,也送了不少名人辞世。 又值立冬刚过,凛冬将至,更添几分凄凉。 这样的时候,往往难免感慨,命运无常,人生无依,仿若浮萍。 这让我想到一个小故事。 说先秦的时候,有一个小伙子应征去服役,时常思念家乡。 一天他在山中赶路,不禁一次次地站在山头望向家乡的方向。 站在第一个山头,周围草木丰茂,他仿佛望见,父亲也在思念自己,父亲对他说: “唉!我的儿子去服役,日日夜夜不休息。希望你小心啊,还是回来吧!不要滞留在外!” 站在第二个山头,周围草木稀少,他仿佛望见,母亲也在思念自己,母亲对他说: “唉!我的小儿子去服役,日日夜夜没得睡。希望你小心啊,还是回来吧,不要抛下为娘啊!” 第三次,站在一个小山脊,他仿佛望见,哥哥也在思念自己,哥哥对他说: “唉!我的弟弟去服役,日日夜夜都辛苦。希望你小心啊,还是回来吧,不要客死他乡!” 小伙子有没有回到家乡?我在古籍中没有查到。 但他这样生动的心境,让我看到了他生活的漂泊不定,却也看到了他对于亲情的坚定信念——无论境遇如何变幻,亲情始终是他心中最温暖的力量,可以给他最真实的支持。 我所说的古籍,还是《诗经》。 这个小故事,来自于《国风·魏风·陟(zhì)岵(hù)》这首诗: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zhān)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qǐ)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陟,登上;岵,有草木的山。上,通“尚”,表希望之意;旃,之,语助。屺,无草木的山;季,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冈,山脊;偕,俱,在一起。) 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有四个人物出场,且身份特征鲜明,语言生动,如同一幕短剧。 我们仿佛与服役的主人公一起,走入了对亲人的想像,看他们的音容笑貌浮现,听他们的叮咛嘱咐响起。 父亲的惦念,母亲对小儿子的怜爱,兄长的手足深情,无不饱满鲜活,令人动容。 先秦的人,虽与我们境遇有差,情感却是如此相似。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当我们漂泊在外,生如浮萍,不也一样会思念家乡亲人、以他们为心理支柱? 当然,在人世沉浮之中,可暖人心的情感,不只有亲情,还有在社交之中积累的朋友之情,以及爱情。 先秦的人们对于友情与爱情,也十分看重,于是十分珍重、理解他人的情谊。比如这首《国风·卫风·木瓜》所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ǔ)。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一种落叶木本植物,蔷薇科,果实为长椭圆形,色黄味香,食用方法以蒸煮或蜜渍为主。不同于如今生食的、产于粤桂闽台等地的番木瓜。琼琚,美玉,下句中“琼玖”“琼瑶”皆同。匪,非。木桃,果实名,又叫楂子,体积比木瓜小。木李,实名,又叫榠楂、木梨。) 这首诗是“琼瑶”的出处,却不是“投桃报李”的出处。 诗中所描述的,也不是投桃报李式的等价回报,而是“赠予我果实,回赠你美玉”式的高倍回赠。 诗人所描绘的情感,重视的是心灵相通,或者说精神上的契合。 因而,回赠的东西比受赠的东西贵重得多,不为别的,只是要结缘美好的情感。 也是因此,诗中反复吟唱: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正表达了对于情谊的珍视。 它所说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已经超越了世俗贵贱的限制,足以成为人们抵御命运无常的一个心理支点。 千年一瞬,沧海桑田。 人世几多变幻,你我沉浮其间。 浊世沉浮何所凭?唯有真情暂可依。 愿我们都能珍惜情感,让真情温暖于心、抵御寒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