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整本书阅读】李子涵:孔圣人心中的“士”

 健康晓语 2021-11-17


《论语·子路篇》中子路多次向孔子问“士”,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达到圣人心中“士”的标准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论语》的殿堂,探求“士”的真相。

“行则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是“士”的最高标准之一。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要是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要去做。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同时当君主赋于使命出使别国时,要不辱使命。这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士”对内对外的标准。孟子也曾说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也表现了古代思想家关于齐身方面的一致认同,就是要有羞恶之心,不断的反省自身。若一个人没有羞恶之心,那么他便失去了自身行动的规范和准则,会在道德缺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要想成为“士”首先是要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其次,孔子是强调自己的弟子要积极入仕的,在自身具有仁德之后,人最大的价值就是要为国家作出贡献。这也就决定了孔子心中的“士”要不辱君命。在当今社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过失与不足。而在社会层面,也必须要落落大方,为国争光。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互帮共勉,和睦相处,就可以称的上士了。朋友之间,互帮共勉,敢于指出对方的不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中,“士”是非常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的。不仅自己的亲人,还有朋友。朋友之间共同发展,兄弟之间和和睦睦。在填补朋友的弱点时,同时也会对我们自身产生很大的作用,弥补我们心中的劣根,促进自我的提升与进步。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一味的夸耀、赞赏,而是在实践生活中发现对方的不足,并及时告知,进行改正。

同时,孔子也指出了真正的“士”会让宗族称孝,乡党称悌。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称赞的“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孔子对此类人的评价并不高。“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孔子的原话。在孔子眼里,言必信,行必果就意味着不分青红皂白的鲁莽做事,是“士”的最下级。

总的来说,孔子眼中的“士”是要省己、忠君、孝悌、共勉的。

李子涵,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2班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