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老化理论答疑解惑

 眉州闲人688 2021-11-18

图片

古瓷老化理论及其方法论在公开平台发表已半年有余。通过文末留言以及其他方式的沟通,藏友表现出有认可、不认可,将信将疑三种态度。笔者罗列几个典型的疑问做统一回答。

一、当代人不如古人,古人做的瓷现代人做不了。

图片

图片

这类藏友被忽悠的最“”,坚信“今不如古”。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当今对物质的认识达到粒子水平,而人类之所以对祖先的研究恰恰证明了古代文明落后导致文化信息失传失真。当今工艺技术平并不是做不出材质、纹饰、工艺、器型与古人一摸一样的瓷器,只是如今人更关注投入产出比(ROI)。笔者可以很肯定的说普仿的瓷器在地摊在古玩城,高仿的在某些拍行。说白了,难道打了众多藏友眼的瓷器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图片

 二、老化共性规律概括的怀疑,“瓷龄越大,皮壳越厚、光泽越坚挺”。

图片

图片

以上这些截图是很有代表意见,藏友的怀疑笔者可以理解。笔者认为古瓷是地球表面自然矿物(粘土、长石)为原料烧制而成,所以古瓷的主要含量和地表元素含量基本一致,硅酸盐的化学特性非常稳定,环境对其影响有但不是主导,所以各窑口古瓷老化特征也是很接近的。古瓷老化的共性与个性矛盾会在今后的文章一一阐述

图片

三、离经叛道,没有和书联系在一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笔者对于此类人的评价只是六个字“死读书、读死书”。

拿着上图自己捡漏来的汝窑对着《格古要论》学习鉴定汝窑,带着结论找证据的心态(心理学称投射效应)不但学不到真知更会误入歧途,结局只有买不完的绝品汝瓷。笔者强调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多看多上手对的到代的古瓷,并且研究方向必须抓住客观不可仿的老化特征进行学习研究。

图片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

▲左新右老,新老很容易区别

图片

四、看釉面光斑鉴定古瓷真伪十分可笑。

图片

▲传世包浆-图源于网络

图片

▲这就是老光-图源于网络

笔者反反复复解释古瓷老化特征光泽是釉面的皮壳和包浆双重作用使得古瓷反射光泽内敛,整体光泽莹润,极小点的反射光坚挺,其本质是原因古瓷釉面和包浆的老化。照片是技术手段用于网络间的沟通,阐释问题也更直观。笔者做过试验,凡是古瓷几乎都能拍出老化特征光泽,至于没拍出老化特征光泽的两种可能性1、器物是新的。2、器物到代而拍摄者并不注重老化特征光泽,这两种情况出于严谨的态度笔者是不能对真伪予以评论,假如藏友拍出釉面光泽松散干涩即可断器物是新的。

图片

五、内容超出行家认知范围,认为外行指导内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假下真 新老对比差距明显

回答这个疑问笔者必须介绍下恩师古玩鉴赏大家胡老师。胡老师出生古玩世家,历经文物不受重视的历史时期,经受必须一秒判断真伪的市场实战,经过90年代初全国古玩鉴定的考验等等客观条件,让师傅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林林总总的古玩珍瓷,总结出古玩老化鉴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古瓷老化理论是胡氏三代人经验的沉淀以及师傅毕生精力的付出。在赝品大量充斥市场的今天,总结出老化理论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多人根本无缘上手真品更是无法总结老化规律。

图片

六、网络截图考验笔者眼力,笔者太难了

图片

图片

▲笔者太难了!!!

笔者认为图片鉴定是有条件的,如果拍的照片像素高,釉面老化特征明显的自然能够看出新老。如果藏友网络截图像素不低自然没法鉴定。其实图片鉴定违背了笔者的初衷,笔者拍摄老化特征光泽只是为了说明皮壳和包浆的存在,皮壳和包浆的光泽在科学度量下能鉴定瓷器的新老,至于老化光泽是否拍的出并不是笔者所关注的,切不可曲解“照片光斑鉴定古瓷新老”

老光鉴定理论是古瓷鉴定的最佳实践,认可老化光泽理论的藏友可以实践并推广给别的藏友,以免他人打眼受骗。半信半疑的藏友可以去博物馆、文物商店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信的藏友不妨拿着自己的藏品去博物馆实践一番,博物馆不收钱,您也不吃亏。行家商家不多评论,存在即合理,不过笔者坚信一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