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 子监街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
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
孔庙 孔庙始建于元朝1302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清朝入关后,乾隆皇帝为加强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控制,于1737年命令将主要建筑改铺黄色琉璃瓦,抬高孔子的地位。 北京孔庙在全国孔庙中级别最高,是皇家供奉祭奠孔子的地方。古代帝王通过祭孔,强调儒家文化的权威性,达到教化社会的作用。 祭孔属于大祀,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上旬丁日。祭祀前皇帝要斋戒,升御奉天殿。凌晨三时,祭祀开始,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个阶段,天亮时分礼成。祭祀时不仅要摆设礼器和祭品,还要配以不同的乐章。如皇帝亲临,大殿内行礼;亲王代祭,露台上行礼;大臣代祭,露台下行礼。最后一次祭孔1948年。 孔庙坐北朝南,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可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在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成为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徜徉在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件雅事。 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孔庙正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神秘而典雅。 匾额:“先师廟”。
大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块,碑上刻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嵌琉璃雕花砖大八字影壁在先师门对面。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大成门外左右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藉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的。
有的碑旁边有关于某进士的说明,纪晓岚的。 刘墉的。
科举考试末一碑。最后一科,清朝已近衰亡,无钱立碑。中第进士自筹银两建碑。其中有沈均儒、谭延闿等。 大成门外有3座碑,即“明英宗御制太学碑”、“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先师庙并颁周彝器谕旨碑”和“清道光九年平定回疆告成太学御制文”。 “明英宗御制太学碑”是北京孔庙唯一的一座明代御碑亭,明正统九年(1445)立于大成殿前东北一侧,后乾隆时移至此处。因是前朝御碑,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
西北碑亭系“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告成碑”,道光九年(公元1820年)刻建。 清朝200年来多次平定新疆的叛乱,给现在的中国留下了一个还算完整的新疆,功不可没。 “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先师庙并颁周彝器谕旨碑”
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两侧分立两碑,均为元代所立。西侧为元文宗加封四字碑,元至顺元年(1330)元文宗加封孔子的父母、夫人及颜渊、曾子、子思子、孟子,并刻石立碑。 东侧为孔子加号碑,内容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最高称誉。碑文中有“谴使阙里,祀以太牢”等句,是研究元代思想、政治、文化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东西稍间内置鼓悬钟各一,两侧放置清乾隆年间仿制的石鼓10枚。原陈展于大成门内,出土于陕西宝鸡,系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期的遗物。
每鼓刻有记述周宣王游猎故事的四言诗一首,这就是古今闻名的石鼓文,为我国稀世文物,但已迁故宫收藏与展出。现存此处的石鼓,是清乾隆时的复制品。 墙上有译文
石鼓旁竖立着2座清代石碑。东侧一碑,碑额篆书:“御制”两个大字。碑首书:“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末题:“乾隆皇五十有五年岁次庚戌正月上元丙申日御制并书”。碑文云:“近因阅石鼓文,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旧鼓旧文为千古重器,不可轻动,置其木栅,蔽其风雨,以永万世。而新为十鼓以刻十章,并烈国学以公天下,惠后儒,则乃周宣王之文也……。”碑文内容说明了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意。 西侧石碑碑额为乾隆御笔,其右半部是“瓌翠神笔”四个大字,左半部书:“……观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长卷作歌,庚戌仲春御笔。”碑身四面皆为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鼓歌。10枚石鼓与2座碑,至今保存完整,文字清晰,是一组珍贵的文物。
门内列有二十四戟,故大成门也称戟门。 御制记功碑计11座,“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康熙二十八年御制四字赞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御制文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靠成太学御制文碑”、“雍正六年二月仲丁躬祭文庙御制石碑”、“清乾隆四年临雍纪事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御制文碑”、“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文庙御制文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从上述碑名可知,碑文内容除了修葺孔庙、祭礼活动的纪事碑外,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伐,统一中国的记功碑。 西侧路有五座碑亭。 “御制仲丁诣祭文庙诗”清雍正六年(1728)二月,雍正皇帝亲临孔庙祭孔。
御制四子赞碑。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康熙赞颂“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亚圣孟子”的御制功德碑。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部记功碑。 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1749年)
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康熙四十三年(1704)。中国从秦汉时的匈奴到明朝,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
东侧路有六座碑亭。 “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文庙御制文碑” 御制文庙易盖黄瓦,临雍纪事碑。乾隆四年(1739年)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之战,起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经三朝,历时70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 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记功碑。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历时近30年才平定大小金川,真的是艰苦卓绝,故而立碑: 大小金川就是现在的阿坝州金川县和小金县(懋功),以前包含甘孜州部分地区,我去过多次,那里深沟险壑,易守难攻,民风剽悍。多是羌族;氐族;藏族及后裔。现阶段的西藏闹事,杀人越货,自焚多来自这个地区,属藏传佛教达赖的势力范围。 辨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
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这人应为惊恐面部扭曲。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北京孔庙内有不少古柏已有700多年树龄。
甬道西南有焚帛炉一座。炉呈长方形,上覆歇山顶盖,炉内均罩绿琉璃砖,庄重醒目。古人认为:只有把供奉的物品烧掉,孔子在天之灵才能收到,每当祭品焚烧之时,青烟缭绕,直上九天。此炉亦称燎炉。 孔庙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古井北面,大成殿月台前方有一株元代古柏,据说此柏为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七百余年。
祭孔时,中间甬道为神道,只能走孔子牌位,参加祭孔的人员文东武西,皇帝也走文道。皇帝亲自祭孔时,在大成殿内祭拜行礼;如果是王公代替皇帝祭孔,则在月台上行礼,不能进大成殿;如果是大臣代替皇帝祭孔,则只能在月台下祭拜。
大成殿是祭祀主殿。大成殿月台三面环绕汉白玉雕云头石栏,高出地面两米,16级台阶,前面正中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青石浮雕。"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的雄伟建筑。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殿堂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黄琉璃瓦覆顶,重檐庑殿顶,四坡五脊,正脊两端饰鸱吻,坡脊饰九兽。殿内二尺金砖墁地,规格61.5x61.5厘米,南北通墁41块,东西则是 57块。在清代,二尺金砖是皇帝专用的,可见大成殿的地面铺砌的等级规格等同于皇家。整体规制与故宫太和殿几乎相同。
“大成殿”的牌匾之下竖排写有四字硕大的牌匾:“万世师表”,这是清朝康熙皇帝亲笔所书。 为了使观众对祭孔礼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殿内设置屏风式展版,介绍孔子、四配、十二哲等。
殿内主座设置有孔子神牌位。明朝时孔庙有千余座,所供孔子像一人千面,嘉靖皇帝命将神像改为神牌,以示恭敬。神龛内供孔子神牌,上书“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两边楠木柱上内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外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为清高宗弘历为孔庙撰题。
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
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
1979年首都博物馆在北京孔庙成立,1983年首都博物馆准备恢复大成殿原貌,对外开放。清代其他八位皇帝御书的匾额都按照原位悬挂,只有康熙“万世师表”匾额不知如何安放:如果放回原处,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额就没有位置;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额悬挂于民国初年,见证了历史变迁。最后决定“道洽大同”不动,康熙“万世师表”匾额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因此在全国孔庙中出现了北京孔庙康熙“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大成殿外的特例。 雍正“生民未有”。 嘉庆“圣集大成”。 道光“圣协时中”。 乾隆“与天地参”。 咸丰“德齐帱载”。
同治“圣神天纵”。
光绪“斯文在兹”。
宣统的“中和位育”。 袁世凯:大总统(祭孔)告令 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
祭祀的礼乐器
大成殿西庑为《大哉孔子》1东展厅,大成殿西庑为《大哉孔子》2西展厅。
《北京孔庙历史沿革展》位于北京孔庙中院东南隅的祭器库,展览面积387平方米。 展览由北京孔庙历史、孔庙建筑与古迹、孔庙奉祀人物和孔庙祭祀活动四大部分组成。
在孔庙中院东西两庑举办的《大哉孔子》展是孔子专题展览,展厅面积近1800平米,主要由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海内外的影响三大部分组成。展览在中院东庑的为《大哉孔子》展上半部分,展览在中院西庑的为《大哉孔子》展下半部分。 中院东庑
中院西庑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自成一座独立的小四合院。需要从大成殿后面的西北角“大成礼乐”通道进入,通道上方和旁边的演出剧目告诉人们孔庙音乐会定时上演。
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门
对面墙壁陈列一组雕像,为孔子72弟子。
没有摆全。 匾额:“崇圣祠”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
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整个崇圣祠现在均成为“大成礼乐”排练的演出场所。
不知先圣泉下有千,是喜是悲。
孔庙西边与国子监一墙之隔有一颗大树柏上桑,相传此柏植于元代,后树干中心空,尘土积于其中,飞鸟衔桑葚于树上不慎落入空心中,又长出桑树,因此得名“柏上桑”。位于碑林西侧通往国子监处。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读jiàn(荐),而不读jiān(兼)。“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外正南设有影壁,东西两侧设有牌坊。 影壁 东西两侧设有牌坊。
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
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几乎每月的初一、十五,国子监的师生会在祭酒的带领下,通过持敬门到孔庙去祭孔。“持敬”的意思是要对至圣先师孔子持有一种无比崇敬的心。师生们进入孔庙之前都会在持敬门前整理衣冠。
与持敬门相对,西边有“退省门”,通过退省门可到达当时学生的宿舍。“退省”的意思是希望太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后,回到自己的宿舍,还要“吾日三省吾身”,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十三经刻石”也称“乾隆石经”,共63万字。碑文为康熙年间贡生蒋衡历时12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和刘墉等人组织工匠刻制。
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十二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帝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深受乾隆帝的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石碑为横碑,长有三米左右,高有一米,周边雕有云龙纹饰,七条游龙和坐龙,正中有“康熙御笔”,上钤有满汉文字的“广运之宝”印章,没有年款。 “昌明仁义”则是为开封孟子游梁祠所题。
“功存河洛”是为开封禹王庙题写; “嵩高峻极”是为嵩山中岳庙题写;
“灵渎安澜”是为开封桐柏淮渎庙题写;
太学门平日不启,专为皇帝亲临使用,日常国子监师生只能走两边侧门。进太学门即国子监的中院,国子监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个院子里。 透过太学门可以看到院子里面的“琉璃牌坊”: 书写着“太学”的匾额挂在二道门的门楣上,“太学”不是大学,它比大学还有着更深的意义,它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的学校。进入“太学”的学生不用交学费,学习不仅免费还有生活俸禄可拿。俸禄也分优劣,学习好的自然拿的多,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鼓励学生勤奋好学。
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
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走过牌坊右手一个蛟龙雕塑,基本每个导游都要带着游客在此讲解一番,摸摸头尾。 东边的钟楼 西边的鼓楼 西碑亭。
《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满文 东碑亭。
正面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御书《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
西侧碑文《张廷玉三老五更议》。张廷玉(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年,即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张廷玉在任期间的主要工作在于担任皇帝的秘书,对清廷政治制度的贡献是完善了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运作规则。与其他直接处理政务的大臣不同,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张廷玉的具体事绩。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 东侧碑文乾隆御书《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
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
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辟雍大殿长、宽各17.6米;面积约310平方米;殿内下以“金砖漫地”,上为金龙和玺井口式天花顶。殿内设置的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器具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
太平有象。
龙椅正上方的匾额“雅涵于乐”及两边楹联:“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为乾隆皇帝御书。
辟雍大殿的金龙和玺井口式天花顶没有一根梁。
辟雍大殿的东侧悬挂着咸丰皇帝的御笔“万流仰镜”。
辟雍大殿的南侧悬挂着道光皇帝的御笔“涵泳圣涯”。涵泳有深入领会之意。“涵泳圣涯”反复玩味圣人之道,体会其中内涵。。 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
石桥中央有一块状元石,导游说凡是脚下踩过的人在学业上都有长进。
辟雍北侧是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後,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彝伦堂前平台叫灵台,又称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之处。新科进士升露台拜谒国子监祭酒、司业后,方入彝伦堂簪花饮酒。
彝伦堂中门匾额为清康熙帝御书。
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
孔子像四周铁栏上,系满了厚厚几十层朱红色“状元符”和祈福牌。最外层的,绝大多数印着“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学业有成”等字样。 博士是中国古代的学官。博士厅相当于现代大学的教研室。历史上曾有不少学界著名人物在此任博士, 如元代文学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明代公安派文学的代表袁中道,清代著名戏剧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复苏槐位于在彝伦堂前灵台西侧,博士厅门前。传说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时逢乾隆母亲六十寿诞,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乾隆题诗赞其端,后称其为“复苏槐”。
绳愆厅,位于彝伦堂东边,是国子监从事管理的重要部门,负责人为“监丞”。在古代,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老师或学生,违反了校规,犯了错误,就要被送到到绳愆厅接受处罚。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国子监的学生们也分年级,分级不以年龄,而以成绩高低分级。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一年级,学期一年半;修道,诚志二堂为二年级,学期一年半。经过两学期的学习,考试合格者可升入本性堂,又称“上舍”。上舍的学子经过考选就有资格得到皇帝的接见,并授予官职。六堂平日里书声朗朗,叫“两序书声”,晚上灯火通明,称“六堂灯火”,这都是太学十景中的景观。 东三堂现为国子监的《国子监原状陈列展》和《中国古代科举展》
《中国古代科举展》
《国子监原状陈列展》。
率性堂
修道堂
修道堂前,辟雍西侧的大树——“罗锅槐”。修辟雍时,此树紧临环池应砍,刘墉爱惜古槐,此树得以保留。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此槐形似刘墉(罗锅),说“罗锅槐”“罗锅坏”音同意亦同。 广业堂
正义堂 东厢房北面第一间——“绳愆厅”,(愆,音qian,本义:过错;罪过),位于辟雍东北侧,训导和承接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居然有打屁股的板子和鞭笞。
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
敬一亭四周砌有红墙,自成院落,小院正门上方刻有“敬一之门”四字。两边平墙有砖刻团龙图案。
国子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