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中“天人合一”蕴含着什么医学道理?

 winriman 2021-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息息相通,是为“天人合一”。

天人同构亦同律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人与自然同气、同构、同律,进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观。
“天地一气尔,阴阳司阖开。郁蒸以为雨,回薄以为雷。”(宋代陆游《连日作雨苦热》)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宋代张载提出“太虚即气”说,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人由宇宙中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构成,这种物质就是精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身虽不饮酒,乐与宾客醉。”(宋代王安石《少年见青春》)人与自然同构,是指人体结构与天地自然结构有着相同性或相似性。人与自然同构观念深入人心,在汉语中体现广泛,如用青春指代年少,用垂暮指代老年,用手足指代兄弟,用心腹指代亲信,用天灵盖指代头顶骨等。
“人生正如此,默默要无营。心君但高拱,万物安能撄。”(宋代陆游《病中作二首·其二》)中医以五行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并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推演出人体各组织结构的功能。同时将自然界的方位、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内经》中用比拟的手法经典地描述了天人同构关系,《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雨,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此外,中医还用日月星辰的运行类比人体的气血循环,用金木水火土类比人的体质区别等。
“方将与物同休戚,何暇共人争是非。天地与人同一体,尧夫非是爱吟诗。”(宋代邵雍《首尾吟·其八九》)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皆遵循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有着相同的阴阳变动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现代医学发现人体存在生物钟,认为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变化几乎同步的生理规律。
“阴阳消长际,新旧送迎中。异县他乡泊,天时人事同。”(宋代虞俦《舟中冬至》)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消长规律如同太阳一天的运转规律。子午流注学说认为,每日十二时辰的阴阳变化,会引起人体经脉中气血产生相应的盛衰变化。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的气血变化密切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一年四季的气候更替,阴阳变化,会引起脉象的周期性变化。如《濒湖脉学》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天人失和疾病生

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如果能够和谐相处,就会保持健康,少生疾病,反之则会引发疾病。
“矧子属壮强,盛气方向晨。六淫戒侵慝,所养贵得均。”(明代刘崧《病起理发》)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时,便为“六淫”。天人失和,人体就会生病。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生风温病;夏季气候炎热潮湿,易生暑热或湿热病;秋季气候干燥,易生燥病;冬季气候寒冷,易生寒病。
“今春齐安大疾疫,闾里老弱死籍籍。篾绳芦席肩两夫,绕郭累累瘗千百。玄冥一日行正令,疠气入地应千尺。异乡身健百不忧,有钱但知沽酒吃。”(宋代张耒《雪中狂言五首·其二》)疠气的发生和流行,与异常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麻疹、百日咳、感冒等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冬季,痢疾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由于气候特点、水土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差异,也可产生不同的病邪。北方寒冷,易生寒邪,痹痛、哮喘多见;东南温暖多雨,易生湿热之邪,湿热、温病多见;江河湖泊沼泽之地,易生湿邪,风湿、湿阻多见。

顺应自然体健康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春应肝,肝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要力戒暴怒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宜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信步慢行,以助阳气升发。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要少食用。春季阳气初生,宜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辛甘发散之品。
“止于适吾口,何必饫腥膻。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婆娑庭前步,安稳窗下眠。外养物不费,内归心不烦。不费用难尽,不烦神易安。”(唐代白居易《夏日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夏应心,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适当午睡,缓解疲劳。夏日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要防风,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夏季出汗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夏日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过冷;脾胃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刘禹锡《秋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养生以养收为原则。秋应肺,悲忧伤肺,要培养乐观情绪。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舒展。适当秋冻,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酸味果蔬。
“天一实生水,冬藏坎次乾。精神要休养,酝酿出春天。”(宋代方回《后天易吟三十首·其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季寒冷,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养生以收藏为原则。为保证冬令阳气伏藏不受干扰,要求精神安静,控制情志活动。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防寒保暖恰如其分,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减少食盐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增加苦味以坚肾养心,食用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滋阴潜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