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事儿丨赵春万:德州“将军寨”的“将军”是谁?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1-11-18

将军寨是陵城西五公里处的一个村寨,民国期间属德县,1952年后属陵县,陵县改为陵城区后,将军寨又划归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陵县历史上称安德,长期是德州(平原郡)的治所,下面凡提到德州,指的就是今陵城。

将军寨既冠名“将军”,想必有将军在此驻扎。这位将军到底是谁?



乾隆《德州志》:“将军”是说徐达、常遇春
清德州进士李有基:不对!


清乾隆《德州志·卷十一》中说:“将军寨,洪武元年闰七月,常遇春克德州,大将军徐达会兵于此,因名将军寨。”

这条记载与《明史》的有关记载有点出入。

《明史·本纪第二》:“(洪武元年秋七月闰)己酉,徐达会诸将兵于临清。壬子,常遇春克德州。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

据《明史》的记载,徐达会诸将兵于临清,非如《德州志》所说的会于德州。既如此,“因名将军寨”就无所依据。

有当地人说,将军寨是常遇春练兵习武的地方。也不确。

“壬子,常遇春克德州。丙寅,克通州。”从壬子到丙寅,半个月的时间,连下数百公里,哪会有时间在此设寨练兵?

清德州进士李有基对将军寨为明北伐将领会兵练武说持批判态度。

他在《德州新志考误·卷之十一》中说:

“考曰:四百年之事,旧志不载,非有确凿证据,不可妄为附会。

《明史》虽有'会兵于德州’之说,未言在何村寨,亦未尝言立寨。又按《常遇春传》'壬子克德州’(今陵县),遂率舟师并河而下,破元兵于河西务,丙寅克通州。

又《徐达传》:'师次临清,傅友德开陆道,顾时浚河,遂引而北,水陆并进。遇春已克德州,合师取长芦、扼直沽’。

观此,是遇春既克德州,所帅之舟师即达引而北,水陆并进之师。所谓'会兵’,即合师之谓也。因克德州而立言,故以为会兵于德州,未必徐达亲至德州而后谓之会兵也。

是时明师如雷奔电激,刻无停留,岂容东至德州栖息立寨,然后再引而北乎?则所谓'将军寨’者,非指徐达之会兵明矣”。

李有基批判将军寨得名明军会兵说是正确的。



清代进士李有基:“将军”是说后唐明宗李嗣源
《旧五代史》:没听说过!


将军寨得名于何呢?

李有基认为:“然名曰'寨’,又名曰'将军’,必非无因而然。按明初《济南府志》:'唐庄宗拔德州,以李嗣源守之’。嗣源即唐明宗。

又云'唐明宗庙在旧德州。初,明宗以骑射事晋王,为拱卫将军,屯兵于此,号明灵寨,居民传习以为得保护之力,遂为之立祠,至今不废’。

然后知'将军寨’者,乃唐明宗屯兵之地,果非徐达会兵之地也”。

李嗣源是五代李克用养子,勇武有智略,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灭梁、建立后唐立有大功,后继唐庄宗李存勖为唐明宗。

唐明宗在位八年,这八年是五代少有的安定时刻,很多地方为之立庙,陵城(德州)有明宗庙不足为奇。

但是,据《旧五代史》本传,李嗣源在称帝前,先后任过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沧州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镇州节度使、蕃汉总管等要职,未曾任过德州刺史。

退一步说,李嗣源即便曾驻兵德州,有什么必要到城西几公里外的地方长期驻兵呢?

李有基以李嗣源曾任拱卫将军把守德州,因而有了将军寨的说法,还是有缺欠的。



《旧五代史》:“将军”是说后唐牙将马通
笔者:这个应该靠谱!


是哪位将军驻兵德州,又在城西几公里外的地方设寨以加强防守的呢?

《旧五代史·庄宗纪第二》中记载:“天佑十二年(即915年)六月庚寅朔,帝入魏州……,是时以贝州张源德据垒拒命,南通刘鄩(梁将——笔者加),又与沧州首尾相应。闻德州无备,遣别将袭之。遂拔其城,命辽州牙将马通为德州刺史,以扼沧贝之路。”

贝州即今武城西南;沧州即今沧州东南,二者联络的通路在今陵城西面。

马通驻防德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扼断贝沧的通路,而在德州西几公里外的地方设寨驻兵是最合理的,既可以和德州互为犄角,又可以作为扼断贝沧通路的前哨,于是有了将军寨之设。

康熙年间的《德州志·卷之九·纪事志》也记载了马通驻防德州一事:

“均王贞明元年(915年)夏六月,贝州刺史张源德北接沧景,南连刘鄩以拒晋,或说晋王先发兵取源德。晋王曰'贝州城坚兵多,未易猝攻。德州隶于沧州而无备,若得而戍之,则沧、贝不得往来,二垒既孤,然后可取’。乃遣兵五百,昼夜兼行袭德州。刺史不意晋兵至,逾城走。遂克之,以辽州守将马通为刺史。”

占据德州,扼断贝沧之路,这是将军寨驻兵设寨的必要理由,所以,将军寨得名于后唐牙将(守捉将)马通,而非李嗣源,更不是徐达、常遇春。

(已载11月19日《德州晚报》)

■作者:赵春万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