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宣瓷器

 RK588 2021-11-19
青花,元代与明洪武的容易区分,洪武与永乐和宣德的也容易区分,而永乐与宣德的则很难区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探讨一下。
永宣青花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宣德与永乐虽隔着洪熙一朝,但官窑的烧造活动基本相连。
由于两朝青花瓷的造型、纹饰多有共同之处,加上青花和釉色比较近似,所以人们在讨论两朝瓷器时,往往以“永宣”并称,甚至有永宣不分之说。
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图片


看点

01


器型


永乐青花有秀、巧、薄的特点,因此器型特别秀丽;
宣德的胎体一般都比永乐略厚,所以同样的器物,宣德显得要厚重些。明、清文献“宣窑薄甚永窑厚”和“永乐尚厚”之说与实际不符。

图片

图片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盘 ,台北故宫藏

图片

图片

明宣德青花把莲纹盘-北京故宫藏


看点

02


胎釉


永乐时胎土淘炼颇为精细,所以胎质细腻,胎色洁白,比后来的宣德瓷胎薄体轻。
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平净为主要特征,没有后来宣德时流行的橘皮纹。
釉色呈青白色,这是明代传统烧造方法造成的。
釉汁厚积处闪淡青色,有的呈现洁白色调。
琢器表面釉面多均匀一致,釉下有大小不一的细密气泡。
宣德釉面肥厚、柔和,侧视可见难以察觉的橘皮纹,正如明代文献所说“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

图片

明永乐青花荔枝纹如意耳扁壶

图片

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壶-北京故宫


看点

03


青料 


青花采用进口苏离麻青料绘成,呈鲜艳的靛蓝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色调幽深艳丽,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由于含锰量低,就减少了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可以烧出像蓝宝石那样的鲜艳色泽。
含铁量高往往会出现铁锈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甚至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会有凹凸不平之感。
永乐青花发色蓝艳,晶莹亮丽,犹如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
宣德发色深沉凝重,有的呈色蓝中偏灰,不及永乐浓艳,晕散的现象也比永乐青花少。

图片

永宣青花发色

图片

明永乐青花

图片

明宣德青花


看点

04


纹饰 


宣德花卉、瑞果纹虽承继永乐,但巧作变化,特别是瑞果不再作为补白的辅助纹饰。
即使为主体纹饰也与永乐不同,伊斯兰植物纹与几何图案也有所减少,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图案,仕女题材更丰富。

图片

明永乐青花

图片

图片

明宣德青花人物图碗


看点

05


款式 


永乐写款的器物极少,仅见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宣德正好相反,写款成了普遍现象,不写款的极少,而且形式多样。

图片

图片

明代永乐红釉碗修复件上的篆书“永乐年制”

图片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内,书写篆体“永乐年制”官窑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代宣德各类款式


看点

06


造型 


永乐特大件不多,特小件也稀少;
宣德有高60多厘米的大罐,直径60多厘米的大缸,小则有高仅8厘米的小罐和手不盈握的砚滴、鸟食罐。

图片

明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高42.2公分 口径9.3公分 底径16.2公分

图片

明宣德青花龙纹罐

听着比较抽象??那下面举两个例子应该会更加印象深刻了

实例一:从牡丹纹青花瓷器的纹饰对比

图片

图片

明永乐青花牡丹纹

图片

图片

明宣德牡丹纹

经过研究得出几点鉴定永宣青花的核心要素:

一、缠枝波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罐、缸、钵者,多为宣德的。

二、缠枝条状圆形纹,多为永乐的。

三、缠枝块状圆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方流执壶为宣德的。

四、折枝纹,所在器型为方流执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和盆者多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盘,上有穿牡丹龙纹者多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盘和花口盘,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为永乐的,有大叶遮盖者,多为宣德的。

七、画在盘上的牡丹花朵与别种花朵糅在一起的缠枝波形纹,7种或11种花朵者,多为永乐的。8种或12种花者,多为宣德的。

八、牡丹花叶芽,尖细如小柳叶形者,多为永乐的。

九、牡丹花瓣边缘有留白联珠式勾边者,多为永乐的。

实例二:军持工艺细节对比

图片

永宣军持

永乐器物的细部,展示出来的匠心更丰富。
永乐方流直颈壶的柄转折圆活,而宣德略显生硬。
圆形豆,永乐的腰部细而秀,宣德的较粗,略嫌臃肿。
军持体现得更为突出,永乐军持,流口饰凸起弦纹三道,下腹部也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器座由下而上为多级台面,其与器身连接处为一中空的球状凸起物;
而宣德军持,流口弦纹没有了,腹下仅有一道凸起弦纹,器座的多级台面成为一斜平面,与器身连接的球状物变成了钟式,远不及永乐秀雅!

图片

明永乐 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高29.7公分 口径3.6公分 足长12.0公分 足宽8.0公分

图片

明宣德青花琴棋书画图罐

永宣是有明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其青花也是中国青花的鼎盛时期,
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
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窥天外乘》一卷,该书记录作者见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有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窑器的文字如下: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图片

明永乐 鲜红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这段文字说,明代人把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纯正鲜艳的红釉瓷,称为“鲜红”。鲜红器在明代就十分宝贵。

名曰“鲜红”的明永宣红釉瓷的宝贵首先是缘于它的“以尊为贵”。
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
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
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
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

图片

明宣德 鲜红釉模印云龙纹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
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红色的诸多缘由:
首先他姓“朱”,和红色有关;
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红色头巾为标记的红巾军打天下,从而取得胜利,建立了朱明王朝;
其三,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
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为赤。”
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准则。釉里红瓷、红釉瓷也成为御器厂生产的尊贵的御用瓷。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宣德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永宣红釉瓷的宝贵还缘于它的“以珍为贵”,其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
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

图片

图片

元 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开始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但瓷制品仅仅出现少量的铜红彩。
到宋代钧窑,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在釉面上出现了红斑或紫红斑。而整件瓷器通体一色的红釉瓷是景德镇窑在元代烧造成功的。
经明洪武到永宣时期,窑工们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铜红釉瓷的烧造技术,但即便如此,窑工们依然有“千窑一宝”的感叹。
明永宣红釉瓷的珍贵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永乐红釉瓷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图片

明永乐 鲜红釉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时期,红釉烧造技术逐渐成熟,器物明显增多,常见器型有瓶、盘、碗、高足碗等。胎薄体轻,造型规整。
永乐红釉系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呈色稳定纯正,一改元代的暗红色调为鲜艳如初凝的鸡血红,后人称之为“鲜红”、“宝石红”等。永乐红釉器多无纹饰,少数印有云龙纹。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永乐 鲜红釉盘

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

图片

明永乐 祭红釉暗刻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红釉瓷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

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明宣德红釉的胎、釉都较永乐时期略厚,红釉发色微深,有的呈暗红色,器型也多于永乐时期。由于铜红釉对窑室气氛极度严格,烧制困难,宣德以后红釉制品渐少。

图片

明代宣德红釉碗

高8cm,口径18.9cm,足径8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图片

明宣德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

高4.5cm,口径19.7cm,足径12.3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外壁及盘心以金彩绘云龙纹,金彩虽已剥落,纹饰仍依稀可辨。口沿为灯草边。圈足内施青白釉,无款。

瓷器上的“描金”装饰技法为北宋时定窑首创,有白釉描金、黑釉描金、酱釉描金三种。元代景德镇窑继承此技法并生产出蓝釉描金器。红釉描金器则始于明宣德朝。宣德红釉描金器除盘外还有撇口碗等,均描绘云龙纹。

图片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

高8.8cm,口径20.9cm,足径9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称“灯草边”。内外壁均以金彩描绘二龙戏珠纹,外壁近底处以金彩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原初金彩与鲜红釉相辉映的富丽气度。足内施白釉,无款。

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诗赞此宣德红釉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沼澄铁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图片

图片

明宣德 鲜红釉盘

高4.2cm,口径20cm,足径12.5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釉色纯正,是宣德红釉瓷的代表作。

图片

图片

明宣德 鲜红釉僧帽壶

高20cm,口径16.1cm,足径17.2cm

故宫博物院藏

壶阔颈,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附圆纽伞形盖,盖边和壶口后部各置一个小圆系,可供穿绳连接。外壁施红釉,釉色明艳纯正。圈足内和器里施白釉,无款识。
僧帽壶因壶口似僧侣的帽子而得名,是藏传佛教用器。明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场有大量生产僧帽壶。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宣德红釉僧帽壶,其釉质接近宣德器,但造型却略显笨拙,区别如下:
宣德器的颈部轮廓线呈内倾弧线状,较为秀气;
康熙器的颈部近于直筒状,略显臃肿。
宣德器腹部上宽下窄,最大腹径在上腹部,有变化之巧;
康熙器的最大腹径在中腹,故显得浑圆。

图片

图片

图片

鲜红釉葵花式洗

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图片

明代宣德红釉金钟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