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第三:慎靓王

 修远兮 2021-11-19


周纪三

起重光赤奋若(前320)

尽昭阳大渊献(前298)

共23年


慎靓王

元年(辛丑,前320)

1.卫国被慎靓王贬爵号为君。

修远之思评:卫国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昭公时期,三晋强盛,而卫国如小侯,成为魏国的附属。到了成侯时期,因为国势不如诸侯,于是贬号为侯。到了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秦始皇灭六国,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

二年(壬寅,前319)

1.秦国发兵攻打韩国,占领鄢。

2.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襄王即位。

(魏襄王,汉族,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国第4代国君。前318年—前296年在位。魏惠王之子。)

孟子进见,出来后,对人说:“远看他不像个君王,接近他也没有威严。他突然问我:'如何平定天下?’我说:'只有统一才能使天下平定。’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说:'不爱杀人的能统一天下。’又问:'有谁会归附呢?’我说:'天下没有人不归附。君王知道稻苗的事吗?七、八月之间,天气干旱,稻苗枯槁了。可是只要浓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稻苗又会勃然生长。假如治理天下能像这样,谁能抗拒得了,而不来归附呢!'”

三年(癸卯,前318)

1.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进攻函谷关。

秦国发兵迎战,五国联军都败退而去。

(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宋国开始称王。

修远之思评:在春秋时期称王的很少,因为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天子。徐国称王时被打了一顿,取消了王号,后来势力大了,又称王,又被打了一顿,但是这次被打完之后,还是没有去掉王号,直到公元前512年,以王爵身份被吴国消灭。楚国,也是僭越称王,然后被打服了,改回子爵,到了春秋时期,楚武王说,王不加位,我自尊也,于是又一次称王,直到秦国灭楚。其他如蜀国、巴国、吴国、越国,都曾先后称王。可以看出,这些王基本都是以华夏文明圈之外的民族为基础,不遵从周朝礼仪,自行称王的,维持王号靠的不是大家承认,而是拳头硬,实力强。这几个国家的君主无论生前死后,都是称王的。但是到了战国,情况就跟春秋时不一样了。公元前334年,老牌霸主魏国在徐州朝见新兴霸主齐国,并且尊齐国为王,齐国不敢独自称王,为了尊重魏国,也承认魏国为王,这就是徐州相王。过了十年,秦国凭借连续打击魏国的威望,自立为王。又过了两年,魏国为了缓解秦国带来的压力,在公孙衍的主持下进行了五国相王,包括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王号,除了赵国自认为没有王爵实力,不但没有称王,反而自降一格,称为赵君,其他国家都相继称王。再后来连宋国都称王了,这个时候战国诸侯们已经是合法称王了。



四年(甲辰,前317)

1.秦在脩鱼打败韩军,斩首八万级,并在浊泽俘虏了他们的将䱸、申差。

(申差,战国时期韩国将领,曾与秦国将领赢疾在浊泽交战,兵败被俘。)

诸侯各国震惊恐惧。

2.齐国大夫与苏秦争夺权势,派人暗杀了苏秦。

3.张仪游说魏襄王道:“魏国的土地不满一千里,士兵不到三十万,境内四面平坦,没有高山大河的屏障,戍守在楚、韩、齐、赵四国边境及防守亭障的人不超过十万,魏国的地势本是一个天然的战场啊。昔日诸侯各国合纵相亲,在洹水之上缔结盟约,成为兄弟之邦,以巩固彼此关系。可是现在即使亲如父母兄弟,还会为争夺钱财互相杀伤,如以此推翻苏秦的计策,很明显地,合纵绝不会成功。如果大王不臣属秦国,秦国发兵攻打河外,占领卷衍、酸枣,侵略卫国,占领晋阳,那么赵国就无法南下,赵国无法南下,则魏国无法北上;魏国无法北上,则南北交通断绝;南北交通断绝,那么大王希望国家没有危难就不可能了。因此,愿王慎重决定对策。赐我为君效死的机会。”

于是魏王背弃合纵之约,借着张仪的关系,向秦求和。

张仪回到秦国,恢复宰相之位。

4.鲁景公去世,他的儿子平公旅即位。

五年(乙巳,前316)

1.巴、蜀二国互相发兵攻打,都向秦国求救。

秦惠王想打蜀国,但因道路险阻狭窄,难以到达,韩国又趁机进扰,而迟疑未决。


司马错请惠王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秦国夏阳(陕西韩城)人,学属纵横家,亦能领兵战斗。曾与张仪有过辩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

惠王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说:“亲近魏国,友好楚国,然后发兵三川,攻打新城、宜阳,到达二周的郊野,据有九鼎重器,按验天下图籍,胁迫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人不听从,这是践霸兴王的伟大事业啊。我听说争名的争于朝廷,争利的争于市场。现在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市场,而大王不争取这些,只争取戎狄小国,离霸王的伟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要国家富强,必须扩张领土;想要兵力强大,必须富庶人民;想要称霸天下,必须广施恩德,只要这三项条件具备,自可称王践霸于天下。现在大王的土地狭小,人民贫穷,因此,我希望先从容易的着手。蜀是西方偏远的国家,戎狄的首领,乱政如桀、纣;秦国攻打他们,就好像叫豺狼追逐羊群;取其土地,足以扩张国土,获致他的钱财,足以富裕人民,只要修治兵器,不必损伤一人,他们就臣服了。取得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暴虐,利益被及四海,天下不认为贪婪,只要我国一举事,就可收名实相符的利益,又可赢得禁止暴乱的美名。现在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只会赢得恶名,未必有利;还会平添一个不该滥肆攻打的不义之名,太危险了。我再详细说明这个缘故:周,是天下的宗室。齐、韩二国相与友善,周室知道将失去九鼎重器,韩国知道将失去三川之地,必会通力合作,由齐、赵二国,向楚、魏求救,这时就是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交给魏国,我王也不能阻止他们发兵了。这就是我所谓的危险。所以今日不如攻打蜀国来得安全。

惠王听从司马错的计谋,发兵攻蜀;十月完全占领。

贬蜀王的爵号为侯;并派陈庄做蜀相。

蜀既臣属于秦,秦国更加强盛富裕,也因此更轻视诸侯各国。

2.苏秦死后,他的弟弟代、厉也以游说显名于诸侯各国。

苏代,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

燕国宰相子之和苏代是姻亲,想取得燕国政权。

(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燕王哙即位后,拜为相国。执政期间,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哙年老不问政事,国事皆决于子之。听信鹿毛寿建议,把政权托付子之。导致太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中山国趁机攻城略地。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子之平定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和子之。)

苏代出使齐国回来,燕王哙问他:“齐王能成就霸业吗?”

苏代回答说:“不能。”

燕王说:“为什么呢?”

苏代回答说:“因为他不信任臣下。”

于是燕王完全信任子之。

后来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所以称道帝尧贤能,是因为他禅让天下。现在王如果能把国家让给子之,王就有和尧同样的美名了。”

(鹿毛寿,战国时期燕国人)

燕王便把国家托付子之,子之的权势大重。

有人说:“大禹推荐伯益得天下,而让儿子启为执事的官吏,等到年老时,以启不足担任天子之位,传位给益。启和党羽攻打益,夺回天子之位,因此,世人都说禹是名义上传位给益,实际上是叫启夺回天子之位。现在王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执事的官员无非是太子左右的人,这也是名义上托付子之,实际是太子执政啊。”

燕王便收回年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绶,奉送给子之。

子之真的执掌君王的职务了,而哙年纪老大,不想听政理事,反为臣子,国事都由子之去决定。

(燕王哙,姬姓,名哙,蓟都(今北京房山区)人。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8年在位),燕易王之子。)

六年(丙午,前315)

1.周慎靓王崩殂,他的儿子赧王延即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