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化往事(4)

 星星情景英语 2022-05-11 发布于上海

满屋子都是人

队长来叫我们吃饭了。一路走就跟了一群村里人,老老少少都有。中午歇工了,大家都要吃午饭了。

进了村子,看到一家家都是草房,基本是坐北朝南,有小院,小院里有猪圈,有猪在里面哼哼,有鸡窝(能看出来是鸡窝,是因为和扬州我家里的鸡窝相似)等,各人家屋后有小草垛,有养的鸡在院子里跑,家家炊烟袅袅,村子里混杂着淡淡的炊烟、猪粪等气味,农家的气氛很是浓烈。各家的屋子并不是很规则的排列,其间有小道相连,是一个人口比较集中的小村落。

这一家的大娘是个很清爽的人,个头不高,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多言语,给我们盛好饭便独自到一边去了。后来我们知道,他们老两口是这朱家舍的外姓人,当初来投奔亲戚留下的。人很聪明,有一个儿子,儿子在公社所在地读中学,他们家就算村子里的文化人家了。大娘的饭菜又做得比较好,有什么接待任务就他们家承接了。

我们让明慧悄悄跟大娘说我们要上洗手间,大娘领我们去了后院,在她家猪圈旁有个小偏厦子,有块布挡着门,进去看就是在粪坑上搭了两块板。想到他们给我们配备了马桶,就感觉很是照顾我们了。

记得第一顿饭是生产队长陪着吃的,米饭,青蒜炒肉,咸菜,鸡蛋汤。那肉和家里做的味道不一样,却也香得很,有点像回锅肉。后来的几顿都是我们自己在大娘家吃饭。现在想,这位队长真是很廉洁,不多吃一顿饭。

坐下来,看看四周,全是来看热闹的人。这乡里没有什么新鲜事,一下子来了四个城里来的知青,这可就是大新闻了。挤了一屋子,我们四个开始埋头吃饭,他们唧唧喳喳不知在说什么,这兴化县离扬州城也就二百里地,可他们的方言我听了就像听鸟语!后来我们才知道,村里人的日常三餐都是稀饭,谁家要是做顿干饭,就是过年了,村里小孩子来了,都会要尝上一口,可是我们当初不知道。

接着的两天我们都在派饭人家吃午饭和晚饭,每吃一顿饭都是满满一屋子人在看我们。第二天下午,队长来安排我们去生产队拿米,说“明天你们可以自己起伙了。”我们下乡的第一年有粮食供应,还发点零花钱,都是由生产队发给我们。

我们开始自己烧饭吃了。每天吃午饭和晚饭时,我们的小屋仍然总是挤满了人,不少人是端着饭碗来的。为什么呢?在他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中,我们有时听懂了几句话“会烧吗?”“会拿筷子吗?”“拿的是汤勺吃饭嘛。”“烧熟了吗?”等等。原来他们是好奇,看看城里来的人都会不会做饭和吃饭,会不会用筷子。

当时,我们看他们来也就是跟他们笑一笑,算是打招呼。我们忙我们的做饭吃饭,我们刚开始做,也有点手忙脚乱的,所有也一直顾不上和他们做更多的交流。

这种情形持续了一周,终于没有了我们刚来时的新鲜和热闹。吃饭时就只剩我们四个了。

“到哪山,砍哪材,到了苦处慢慢挨。”

“到哪山,砍哪材,到了苦处慢慢挨。”在派饭的人家吃饭时,大娘这么跟我们说。苦吗?我当时并没有感觉苦。不过在别人看来,城里的学生到农村生活,从住瓦房、用电灯、喝自来水的城里来到住草房、用煤油灯、喝河水甚至池塘水的农村,就像从天堂进了地狱,苦哇!而我们,处在当时的情景里,“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步一步去做,并没有感觉到“苦”。现在回想起来是有点苦。

那天中午饭后,回到我们的小屋,我们赶紧写家书报平安。问问队里的人何处能寄信,答案是镇上才有邮局。我们决定当天就到公社所在的小镇上去寄信。走的都是乡间小道,也不知问了多少人,过了多少小桥,才找到了舍陈公社所在地的小镇我们曾在这儿等待生产队的人来接我们“回家”的地方。这路是不容易走,确实如大爷说的还是乘船方便。一路上我们主要在找路,也看到了一片片田地,有的绿色覆盖了的估计是麦田:有成熟的棉花田,棉花杆已经是褐色,上面有一朵朵洁白的棉花;路边偶有点野花;我们兴致盎然,采了些棉花放在信封里,寄给家人和朋友。信寄出后,我们原路返回生产队,天已擦黑了,好在没有迷路。我们这才知道,在农村要去寄封信,来回得花两三个小时!

夜幕降临时,屋子里黑了下来,我们点起了煤油灯。煤油灯约有一尺高,半圆拱起的玻璃底座上面有一段圆柱,可以方便用手去端着它,在这约两三寸高的圆柱上面鼓出个小碗状的上面收口的储油罐,中间留个小口可以倒油进去,同时出灯芯,储油罐上有可以插上灯罩的槽,玻璃灯罩的上方是空的,好让空气助火燃烧。这种油灯点起来还比较亮。由于只有一盏灯,两个房间轮流用,一晚上下来煤油用去了不少。在派饭的农民家吃饭时,我们发现他们常用的灯是用墨水瓶做的:放上一根棉线灯芯,倒上灯油,就可以点着照亮了,只不过由于没有灯罩,灯头不能充分燃烧,不是很亮,且有油烟冒出,好像很省灯油。后来我们找了旧墨水瓶,做了自制的煤油灯,很省油。我们日常用来照亮的就是自制的煤油灯,而发的那盏煤油灯就成了我们的奢侈品--晚上集体写信看书或是做针线活才用。

折腾了一天,我们也都累了,躺下就睡着了。半夜我被冻醒了,怎么卷曲起身子也无法再入睡。从家带来的褥子被子都感觉很薄,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里直吹进来。我喊明慧,你睡得好吗?”“我醒着呢,太冷了!”我们俩起床摸黑将两人的被褥放到一张床上,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挨过了下半夜。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看到蓓姐和浩,他们也喊,“冻死了!冻死了!”我提议,“我们多抱点稻草铺床吧!。在我扬州的家里,到了冬天,老人们就开始张罗买稻草。一般每张大床上要铺上十斤稻草过冬。我们到屋后的小草堆抱了些草,先放在门前晒,准备铺床。那天中午我们用稻草把床铺厚厚的,睡上去试试,暖和了!我们翻出我们带来的东西,找出了些从家带来写信的纸和胶水,把两边的窗户给糊上。这样风就吹不进来了,在我们的小家里有了温暖的感觉。这样我们过了睡觉关,克服了寒冷,能睡安稳觉了。

做早饭!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我们的新锅做饭。用大锅烧饭我还是有点会的。蓓淘米放水,我自告奋勇烧火。我扬州的家里也有大灶。小时候我就烧过火,知道“人要衷心,火要空心”的道理。不过那时用木材,木材经烧,把木材放进炉膛架好,可以烧好一阵子。现在用稻草了,稻草燃烧得快,坐在锅灶的炉膛前,两只手不停地将稻草捋成一小把一小把地不断送进炉膛,弄不好火苗就熄灭了,当然不会灭掉火头,只不过会起烟。挑一挑,添加适当的草,火苗就又起来了,让稻草充分燃烧才较省草,这也真是门艺术呢。早晨的稀粥刚烧开锅,看时间不早了,急忙开始吃。刚吃了几口,就听到生产队长的女儿在叫我们上工了,她是我们在前一天留下来帮忙的姑娘中的一个,说好早晨来叫我们上工的。

我们赶紧出门和生产队的队员们一起赶到村头的“忠字台”,先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报到。生产队的男男女女都集中在那儿,唧唧咕咕说了些什么,他们的话我不怎么听得懂,反正就是向毛主席表忠心。然后队长布置当日劳动任务。看大家拿着锄头,我们急忙回去拿了锄头,跑步跟上劳动大军,开始了我们修地球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