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恍如一场盛大的游行

 新用户8487KTBg 2021-11-20
这是藕的第40篇涂鸦
 


藕记:如果一件又一件的商品能够成为人生确立的小目标,这反倒好。

双十一这天,连同事见面的问候语都变成“你买了吗?”
告白脱单什么的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跻身在狂欢的人群里用血拼来填满豁然裂开的欲壑。下单的时刻无限接近幸福的感觉。好像幼时去庙会,完全看不见路,不过是被人群推着缓慢移动,却有一种身在潮流里行进的隐秘的快乐。
既然能够这样简单易行地拥有快乐,我们有什么理由要保持清醒和理智去拒绝?何必剁手,何必自责,何必标榜自己遗世而独立?
 
11月10日晚,我并没有购物计划。因为答应了替一个从远古穿越过来的迄今为止都没有支付宝的朋友抢购电器,我也留在这一晚“守岁”的人们中间,等待零点的到来,然后冲进去反复刷被拥堵的网络,好容易才成功付款,更晚些时候才睡下。
11月11日,直到下午我才被同事们的对话唤醒了购物的欲望,想起早就答应过自己要买一张最舒服的床垫,想起自从报摄影班之后好像就想过要入一台轻便的单反,想起囤的面膜好像已经快用完……于是,后知后觉地开始比价,全网乱翻……
11月12日,双十一后下单白色美貌小单反,我问自己为什么从小到大任何事情我都比别人慢一拍半。
但是,结算完毕并向一起长草的同事进行昭告以后,我突然想:我真的因此而觉得快乐了吗?我的焦虑被顷刻治愈了吗?
 

听过罗辑思维里某次关于德国富人的话题,中间提及日本多年前就出现的奢侈品泛滥潮。大致的分析是:过去日本人口流动性不大,熟人社会中大家彼此知根知底,发展到了终于彼此不了解背景的时代,奢侈品成了重新包装自己的物品,购买拥有并让周围的人看到这些东西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这个说法一下子触到我。原来如此,果真如此。


心理学家总结了多数人最重视的三大心理需求:能力被承认的需求、自主掌控生活的需求以及归属感的需求。更具体而言:

当能力不被肯定时,我们的自尊心会受挫,促使我们购买彰显自己能力的物品。

当失去权力,觉得不够自由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购买尺寸更大,品牌标示更大、稀缺的产品。

当我们感到被他人拒绝、孤立的时候,会喜欢更怀旧的商品。

所以义无反顾往购物车里扔进的各种商品,背后是心理上的缺失,这便是补偿性消费心理。

我认为这是罗胖的刷出存在感说的进阶版。

有外国学者说,”当我们对生活失去掌控力的时候,我们更关注自身资源的有限,更容易产生资源荒的焦虑,更容易采取手段填充资源,减少心理焦虑”。这就能完美解释当我们情绪低落失意无助时,会扑向美食或者疯狂血拼来试图进行修复。越是遭遇失恋、背叛、漠视等负向事件,越是想满足自己的味蕾斩获觊觎很久的昂贵物品,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至少还能像这样来“爱自己”。

新世相采集的读者买买买的体验里有一段话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想买买买如此治愈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它简单,直接,所见即所得,在飘摇不定的人生中,这是少数几件想到就能做到的事了。”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对人生强烈的无力感令人黯然神伤,然而却无法反驳。

可这也许还不是最令人绝望的事情。

几年前,同一个办公室的两个姑娘会经常讨论买包的心得,我在一旁听,初次知道一个又一个的包包原来也真的可以成为人生确立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那么,拿到包包真的会感到幸福吗?”我忍不住采访姑娘。

“会啊,会开心一段时间的呢!”对方的幸福感确凿无疑。

可是世界上仍有一类人,一只包包无法带来超过五分钟以上的快乐。不仅仅是包包,任何一样有形物都无法做到。尽管人们在经历无法被希望的人真正看到的忧伤时,倾向于精心修饰提高颜值,尽可能展现更加完美的一面以便被关注,但内在那个伤痛的小人却常常无法通过这样的形式被抚慰并获得满足。

目睹私底下诉说着自己四分五裂痛苦的好友,在朋友圈刷出的气象却是积极乐观元气满满,除了钦佩以外我暗自心疼。我感觉这其实是另一种路径的补偿——大声告诉自己和别人:“我,很,好”。可是这样的扮演和强调背后,又有多少次是事实上真的已经满血复活。只是,人生舞台上“我”这个角色,也许只允许这一种不得不拼命装逼的演绎方式,我们谁也不想承认自己是一个loser

双十一过去还会有双十二,《后会无期》上映后有一句被反复提到的对白: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原理用在败家也许同样合适,辨认我们野蛮生长的欲望,决定是否撤回伸向想象中不可或缺的真爱的那只手。

喜欢独处并不等于蓄意陷溺在孤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