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 | 痞证辨证(七)

 新顺其自然 2021-11-20
图片
图片

以下为李赛美教授外出授课的现场翻录讲稿

现做节选、分享

上期分享了痞证与条文149条、生姜泻心汤做了详细讲解点击#专辑#可快速回顾。

全文字数:1828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上次我们讲到寒温并用的方剂,其中绝大部分方证都对应有呕吐症状。这次讲的是原文第149条,对于这个方证的主方方面,很多解释原方辛开苦降甘调,是指半夏配干姜的辛开散结、黄芩黄连的苦降除满、加上炙甘草来增强脾胃运化的功能,调理补益中焦的气,改善脾虚不足。但同学有疑问,半夏药效是降逆止呕,可药性是辛苦温,而辛能散,如何止呕;芩连药性是苦寒的,应该主降,方解却说是除满,如何除满。讲到半夏的问题,半夏为什么是辛?辛是往上走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不是跟这个中药的气味有关,气是辛的,但是它的味是苦降的,辛开苦降,本身半夏一个药就同时具有一个升降的作用。同一味中药的作用是多靶点的,可升可降,而且还要看配伍,与生姜配伍就降,降逆止呕,这就是半夏泻心汤证的止呕原理,即苦降可泻热,辛开则散结,通过调达气机,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达到降逆止呕,以及止利的效果,而不是药物直接单独起这个止呕止利作用

接下来讲生姜泻心汤证,我们之前讲过三泻心汤证,特别是以半夏泻心汤作为核心的寒热错杂痞,那么根据半夏泻心汤的基本证候表现,结合《金匮要略》组方和煎药的特点来看,生姜泻心汤又有什么鉴别要点?我认为差别比较小,“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证,又叫水饮食滞痞,有水饮,有食积。首先来讲的是“伤寒,汗出解之后”,就是病邪从太阳过来,还在太阳病范畴,但是不仅仅止于太阳病,其他的病证的变化也可以形成这样一个病证,“汗出解之后”病还没好,又出现了胃中不和。胃中不和反映了一个病机,古人云阴阳自和则自愈,那不和就是不协调,这里脾胃虚弱,再加上发汗太过或者不及,都可能使这个病不会好,或者发生新的变化,脾胃的虚弱导致气机升降失司,气机阻滞于中焦则心下痞硬,关键就在这个硬字,不是“但气痞耳,按之濡”,这个硬可能伴有痛。其实如果单纯气机升降失司造成的痞,它是“按之濡”的,如果按之有硬的感觉一定是有形邪气,这里包括水饮、食积,都是有形,所以按起来有抵抗感,根据现代医学来说有可能是胃炎,轻度炎性改变,胃有点痉挛,所以摸起来硬的。

“干噫食臭”,这个不要读易(音),读唉(音),是“饱食之息”,又叫嗳气,打嗝,还有未消化食物的气味。“胁下有水气”,这个是有水饮,前面讲的是心下有水气,现在胁下有水气,此处指气过水声,腹中雷鸣,肠鸣音亢进,病人还伴有下利,同时上有干噫打嗝,有些人可能还会吐,是气机升降失司,加有水饮食积,所以仲景还是用的泻心法,用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补中和胃。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的一个变方,减量干姜加生姜,这里的生姜很重要,生姜散水饮,《伤寒论》里面的姜很多跟水饮有关的,比如真武汤,生姜泻心汤,苓桂甘姜汤,跟水有关都用的生姜,生姜散水气。此方生姜干姜同用也在《伤寒论》里边出现过,我们临床上也常常这样用,两个不相悖,而且相得益彰,一个走而不守,一个守而不走。干姜是守的,生姜是走、散的。现代临床上有这种水饮,脾胃虚寒的人多见,症见口水比较多,我们也会用到甘草干姜汤,其中加入生姜的效果就很好,而且姜类也有抗肿瘤,调节胃肠的作用。现在有些食物食材的用法也有它的道理,干姜生姜同用,这就是个特点。生姜泻心汤证的典型方证就是,比如桌上面摆了很多食物,人吃多了,出现了下利,同时有呕吐、干嗳食臭、吐出来不消化的食物,胁下有水气,里头有水的声音,就是脾胃不和。有些病人还会用一些奇怪的方法,比如肠胃不好拉肚子拉了很久,他就吃鸡蛋,每天6个,说是偏方,我看到这个病人舌苔厚腻,食积在里,应该用保和丸,加上他本身体寒,口气又重,还可以配生姜泻心汤。

路志正老先生养生就吃生姜,他用生姜配合糖和醋腌几天,每天吃几片。人年纪大了,阳明脉衰,胃肠不动,不大便,如果偏燥热的可以泡服小量的大黄,偏寒的可以用生姜。路老用醋、红糖泡姜,一味姜泡出来阴阳双补,辛甘补阳,酸甘补阴,阴阳双补,有时候年龄大了痰特别多的,需要化饮也是可以用生姜的,这也让我们间接了解到生姜泻心汤生姜的作用。

这个原文主要是掌握一个关键词:水饮食滞。证候方面症状是打嗝、下利、腹中雷鸣、胁下有水气、肠鸣音亢进的,比较适合生姜干姜同用。

责编 | 戴毅达

审核 | 李赛美 袁颢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