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针王”郑魁山:一招用针灸治好便秘

 中医药方便 2021-11-20

【本文导读】

     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说过: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西北针王”有哪些独特的从医和针灸经验呢?一起走进名医郑魁山的故事!

郑魁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郑老学识之广博,手法之精湛蜚声中外,历来为同道所赞佩,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和 “西北针王”之誉。郑魁山及其先父郑毓琳先生,在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研究上的成果是针灸界公认和令国内外同仁所景仰的。

循着这条线,我们来解读郑氏针法的形成历程及郑氏针法的杰出代表郑魁山教授对中国针灸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1.世家传承,牛刀小试

郑魁山教授1918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针灸世家,父亲郑毓琳自14岁起就随父亲郑老勋及舅父曹顺德学习针灸,18岁时又拜博野县名医霍老顺为师,学习四载后,针技日臻完善,屡起沉疴,声名鹊起,誉满京南。
每天求诊者门庭若市,其中有布衣百姓,也有晚清的达官贵侯。

20岁那年,父亲为郑魁山举行了出师仪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父亲郑重的送给他两件礼物:一把雨伞,一盏马灯,并凛然相诫:今后行医,不论刮风下雨,路远天黑,病家有求必应,勿畏艰难困苦。

作为郑氏针灸的第四代传人,郑魁山噙泪颔首,这是对父亲的感念,更是对事业的承诺。

1951年11月份,张文豹同志在机关排球赛中被球击中左眼部位,未及时治疗休养,致次年3月初左眼底突然出血,经北大、同仁及中苏友谊医院诊治,均未见效,出现反复出血瘀积症状,导致严重视力障碍。

经北京中医学会介绍转由郑氏父子治疗,每天针灸1次,用热补法,半月见效,3个月视力恢复,正常工作。

协和医院眼科专家罗忠贤教授赞曰:“用针灸热补法使患者眼底内发热,通络化瘀生新,既安全可靠又节省费用,比西医的发热疗法疗效高,应当肯定。”另外,郑氏父子还成功治疗了两万余例近视、斜视、眼睑下垂的患者。

1957年,郑魁山又与北京协和医院协作研究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萎缩,任副组长。运用“烧山火”手法使热感传至眼球,治疗91例,有效率达90.2%,获卫生部1958年科技成果奖。

郑氏父子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传统针刺手法,对眼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成果,让世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再认识,也让西医刮目相看。

中医研究院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了郑氏父子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无比的动力,他们只争朝夕总结五世秘传经验,并多次到政务院医务室给中央领导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等治病,何香凝老人亲绘“梅花傲雪”扇面相赠,周总理亲切邀请他们到家共进晚餐,并表扬父子二人的业绩,要求精益求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自1956年始,周总理每年国庆节都邀请郑毓琳父子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2.精诚治学,西北称雄

荣辱不惊的郑魁山在成县的12年里,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学者的大家风范,他不甘沉沦,和夫人孟昭敏一起一边抚育儿女,传承针技,一边为百姓治病除困。

郑魁山面对峁壑山沟土屋农家百姓的缺医少药、痛苦呻吟,他禁锢在内心深处的热忱又全部释放了出来。
当地的很多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蹒跚的步履日夜萦绕着他的脑海,令他食不甘味。

他通过深入调查,刻苦钻研,大胆地开创了以穴位埋线新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的先河,且有效率达到99.5%。
当这个消息跨过崇山峻岭传遍中国,播及世界时,人们了解的不仅是郑魁山,而且是给予中国针灸的更多关注。

郑老迩暮之年仍笔耕不辍,于2000年脱稿《郑氏针灸全集》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五世秘传和自身70余载经验的结晶,尽数家珍,把一切无私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中国的针灸事业。

郑老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中国针灸针法,不让祖国精华文化失传。过去的医生有几个不会扎针?可现在到底又有几个会扎针?这其中又有多少是'铁杆’的?中不中洋不洋的,我害怕葬送了国粹,我痛心疾首!”

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老人无私的情怀和无尽的忧思。郑氏针法是一棵参天大树,它把根扎在了中国的大西北,但它的种子已撒向了五湖四海。

3.郑氏针法,举世瞩目

郑氏针法历经四世传承,至郑魁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法操作体系,其不仅对中国传统针刺手法中的单式、复式手法有所发展,更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独门家传绝技。

在传统针刺手法中,“烧山火”“透天凉”操作难度最大,让许多针灸学者只闻其名。

郑魁山教授还在家传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祖国医学八纲辨证、八法治病理论原则为指导,创立了针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刺治病八法”。

以及相关针刺手法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老驴拉磨、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金鸡啄米、鼠爪刺等,从而确立了针灸治病的辨证思维及临证施治手法,使辨证、选穴、手法有机结合,为后学者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郑魁山对古人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说:“这是针灸学天人合一的精华所在,是古典的时间治疗学,应用它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并为一些棘手的疑难杂病开辟了一条治疗新途径。

为了证明中国传统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在郑魁山教授主持、带领下,完成了大量关于传统针刺手法机理研究的课。

如:“温通针法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肌酶、自由基、Ca2+、心电图及形态学的影响”“温通针法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急性期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ca2+、Na+、K+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等。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针刺手法机理研究方面,其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许,国际声誉也日趋提高。

4.弘扬国粹,享誉四海

郑魁山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针灸临床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国学大师,他以广闻博识之学,风骚独领,在医、教、研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注重并提高着中国针灸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

郑魁山不顾年事已高,还多次赴国外讲学、会诊。1993年在日本讲学达3个月之久,之后日本还多次组团来中国向郑老学习针法绝技。至此,郑魁山领衔中国针灸针法研究50载,世称“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父”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下为郑老对便秘主穴和配穴的经验体会

便秘是指排便时间延长,通常在4~7天以上排便1次。通常将便秘分为热秘、寒秘、气秘、血秘。病因虽然不同,但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是造成便秘的主要原因。
 
主穴:大肠俞、天枢。

两穴合用为俞募配穴,以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自能恢复正常。

针天枢时,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下腹部扩散,患者小腹有下坠感;直刺大肠俞,使局部酸胀,针感向骶髂关节放散。如腹部触诊无腹胀、痞块、硬结,且不觉小腹下坠者,虽数日大便不解,亦不可滥用泻法,以免正气受损。
 
1.热秘  

症见大便干结,腹痛拒按,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沉有力。

多因阳火偏旺,阴津不足,大肠失调,腑气不通所致。先针主穴。
配支沟、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四肢末端。支沟为三焦经之经穴,三焦得通,津液下达而胃气得和,腑气自调;曲池、足三里为手、足阳明之合穴,以泄热保津。诸穴合用,腑气通调,大便可通。
 
2.寒秘  

症见面色清淡, 四肢不温,小便清白,腹痛喜温,大便艰涩,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多因阴寒内结,阳气不运,痼冷沉寒所致,常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先针主穴。

配中脘、大横、足三里、丰隆,用热补法,使腰骶、腹部和下肢产生温热感。中脘、大横可温中散寒;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丰隆为胃之络穴。诸穴合用,可通调腑气,共同达到助运通便的目的。
 
3.气秘  

症见面色魄白, 精神疲乏,大便费力但并不干结,舌淡嫩,脉虚弱。

多因肺气不足,大肠传送无力,糟粕停于肠道所致。先针主穴。

配次鶻、尺泽、中脘、足三里,用补法,使针感传至腰骶、腹部和四肢末端。肺主气、肾纳气,次醪、尺泽能补肾气、肺气;中脘、足三里能补中益气。诸穴合用,共同达到助运通便的目的。
 
4.血秘  

症见大便秘结难下, 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燥少苔,脉象细涩。

多因精血不足,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大便涩滞难行所致,常见于血虚津亏的患者,且多发病缓慢,病程长。先针主穴,用平补平泻法。

配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次醒、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使针感传到腰骶、腹部和四肢末端。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是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配穴;次體、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以养血益精,滋水行舟。诸穴合用,共同达到养血通便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