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天才吗,如果不是且还想要好成绩,就别跟“刷题”较劲了

 昵称343960 2021-11-21

网上看到一位大学老师和另一位高中老师就“刷题”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是的,不是“讨论”而是“争论”,并且那位大学老师还把问题上升到了“很多中小学教师”“水平不够,题目来凑”的高度。

所以他表示对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很担忧。

文章图片1

很多网友也参与了进来,大家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或者干脆说就是会选择“占队”。

我也参与了,并且我选择了更赞成那位高中老师。

我选择赞成高中老师的观点并不是因为那位大学老师的观点不对,实际上那位大学老师所讲的内容除了那些对中小学老师或者说对我们中小学教育的评价(“水平不够,题目来凑”)有问题之外,关于教学、思考等表述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文章图片2

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坚持支持那位高中老师。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认为那位高中老师在阐述其观点的时候,把所有学生都纳入进来,并且尽管他没有去表述,但是他其实是在阐述一种在“一般情况”下最有效的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模式。

这里的“一般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那位大学老师他所讲的这些内容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被老师们更多地去采纳、使用。

但是真的要把这些事情做到、做好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而且有些条件对很多老师、学生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具备的。

例如除了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之外,实际上还需要对生源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对课时量有较多的要求,而在当下,这些条件在很多学校是根本满足不了的。

文章图片3

在中小学教书和在大学教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那就是在中小学阶段,仅仅只是“上课”这一件事情,老师们就必须拿出大量的时间来管理学生、引导学生、批评学生、鼓励学生等等等等。

但是在大学教授只要上过大学的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老师只讲课讲完课走人。

不但如此,就连作业很多大学老师都不是自己批改的。

你会发现在大学里,老师教学模式某种程度上很像一些辅导机构老师的教学——他们不太需要关心关注学生们是否认真去听、去思考,也不太关心学生是否真的会了、懂了……

大学里一门课的课时是固定的,老师就算是照着ppt读完他也能讲完,而且不需要操心学生们考得好不好的问题。理论上讲只要这个专业挂科的人数别太多了,那么这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就基本上不可能被质疑。

文章图片4

但是在中小学阶段则完全不同。

除了极少数能够划分重点班的,老师在这样班级教学时是可以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更加灵活、生动、科学等等之外,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课时量严重不够而且还有大量的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的矛盾。

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如果学生没有听明白做题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老师再讲一遍。

可是再讲一遍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已经掌握好的学生正常学习的进度。

并且你要知道学习这件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靠听靠记就能够学会的。

事实上更多的情况则是即便是学生上课认真去听了,也认真去思考了、并且还认真学了,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也还是需要在课下经过一定量题目的练习才会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以及掌握。

文章图片5

很多人去抨击教育机构辅导班补课等等问题的时候会去说老师课上不讲、补课没用、盲目攀比跟风等等。

但我们不要忘了最初的补课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学生跟不上正常进度才出现的。

只是发展到后来在各种影响之下使得上辅导班这件事情演变成了更多的人是在那里抢跑。

在学校的教育中,永远都会有学生一定跟不上教学进度,而且学校老师一定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帮助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解决好这个问题,且就算是努力解决了,“刷题”这种事情也一定是避无可避的。

校外的教学和校内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校外教学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分层教学”。

任何一个概念,任何一个定理,任何一个公式,想把它讲明白一点儿也不难。

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设计把这些问题的原理、过程的讲解变得更有启发性、更有吸引力等等。

但即便如此,也一定会有很多学生在去运用的时候,只能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只有少数学习能力确实很强的孩子才能够达到所谓的“举一反三”。

文章图片6

是的,“举一反三”这种事情在我们很多人看来真的是太简单了,似乎只要老师启发的好引导的好学生们就能够达到这种能力似的。

实际上这都是胡扯。

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而言能够做到“举三反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不分班”“不掐尖”的前提下,那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班都会有大量在学习上需要“举三反一”的学生。

所以你可以去反对大量的机械性的低质量的刷题,但是你不能去否定刷题本身对学习的积极意义——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也不应该去把这个“刷题”附加上那么多的条件去限定它。

因为限定本身其实就是在不断强化它的不足之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很忽视掉了刷题的积极一面。

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很奇怪的误区——对一个同时具有好处和坏处的事物,我们为何总是愿意去强化那些坏处并因为坏处的存在而去否定它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边继承那些好处,另一边则去尝试如何避免、减少那些坏处的发生呢?

文章图片7

比如我说一下我孩子学校老师他们所坚持的“刷题”策略——老师下题海

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要去大量的刷题,然后把各种各样的好题整理出来布置给学生们去做。

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学生低效率刷题的时间。

你会发现有很多非常好的学校都会有由自己学校老师一起编制的教辅资料的。

这现象不是东拼西凑的,里面的内容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恕我直言,就算是在大学里,学生想考出非常好的成绩、想去争取奖学金、想去考研……有几个人能做到,只靠听,只靠思考而不去大量练习就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呢?

文章图片8

那位大学老师说的一些内容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说的这些东西重要就认为刷题是不重要的了。

你可以说那些东西重要,但你绝对不能说刷题不重要。

你可以说我们不能依赖于刷题,但你不能说我们一点不能要刷题。

不然这才是真的把学生给耽误了。

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且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活动,它在报告和论文中的存在形式和在实践中的存在形式会有很大的差异。

作为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按道理讲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才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他是对所有学生都有较为充分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