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王执中,灸法特点

 北京润雨 2021-11-21

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赐从政郎,曾做过将作丞将作监小京官,后外调,历任湖南澧州、湖北峡州州学教授。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

主要成就及评价
在任湖南澧州州学教授时,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书中记载了不少临床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并附有方药,是我国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王执中很重视搜录民间医药经验,经常接触农民,走访郎中、药贩和药铺等,对民间所掌握的一方一药均加以记录。经反复试用后,把确有疗效的保留下来,结集一部《既效方》。 王执中是一位富有革新思想的医药学家,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和墨守成规,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这就是他用灸法的特点。

王氏注重实践,临床经验丰富,尤其长 于针灸,对于腧穴及灸法的论述颇多。《针灸 资生经》充分表达了其医学思想,是其在医学上成就的总结。增补穴位,修改谬误。王氏在《针灸资 生经》中共收载经穴单穴51个,双穴308个, 总计359个,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记经 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督腧、气海腧、关元腧、风市等5穴,根据《明堂上下经》、 《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遗缺者补入,谬误者宗《素》《难》以正之。
  对魄户、 巨骨、照海、串脉、大椎、肓门、鸠尾等腧穴进行重新定位,纠谬误之处达46个。并对当时 足三里在“膝头下三寸”的定位法,提出“恐失之太高矣”。在临床考证的前提下,对临 床有奇效的四神聪、膝眼、百劳、穷骨等10余 穴,分篇进行论述,对于丰富针灸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定立取穴标准及疾病反应点。提出“中 指同身寸”的取穴标准,临证取穴注重选取疾 病反应点,并名之日“针灸受病处”,如咳嗽在膻中穴处有压痛,肠痈在大肠腧穴处有压痛 等,均在压痛处刺灸而愈。以及压痛点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这些经验对于现代针灸临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提倡针灸药并用。提出:“”虽有此说,但王执中更注重灸法。他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如饮食调养、清洗灸疮、灸后促进 灸疮化脓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可见其临证时,对灸法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他详细 记述近二十种灸法汇集了前人的治疗大成,并指出灸法并不是永远效于药法,认为“。可见,他很认同扁鹊“针灸药三者得兼”的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