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一位中医教授,它有一个用了60余年的配穴方法,不论治疗什么病,甚至是癌症,基本上都会用到这个配穴,关于这个配穴方法,从事针灸或按摩点穴的人都知道,它就是俞募配穴法,虽然知道的人很多,但是把它用好的人并不多,其实这个俞募配穴法就是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原则的一种体现! 其义是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有病,可以反应到背部俞穴,六腑有病可以反应到腹部募穴。
肺经病咯血、咽喉肿痛,取二间、商阳点刺出血;脾经病腹胀便溏,补足三里、解溪;胆经病头痛目眩,泻行间、太冲;三焦经病腹胀水肿,取郄门、内关等,这是病在阳经从阴经诱导,病在阴经从阳经诱导的一种方法,也属“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范畴。 阳热盛,容易损伤阴液;阴寒盛,容易损伤阳气。例如胃阳热盛,耗伤胃阴,胃津不足,受纳失职,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取厉兑点刺出血,天枢、丰隆用泻法,以泻热养阴;寒凝胃脘,病久伤阳,阳气不足,寒饮上逆,胃脘闷痛,泛吐清水,取中脘、足三里用热补法,以温阳散寒;阴虚不能制阳,多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例如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引起的头疼脑涨、眩晕耳鸣,补肾俞、太溪,泻风池、行间,以补阴制阳;阳虚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延伸阅读——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理论及临床应用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内经素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即病在阳而治其阴,病在阴而治其阳或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见《类经卷十二·第八》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阴阳应象大论》)。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阴阳应象大论》解释说:“此言用针者,当取法乎阴阳也。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证,知里之病观邪正虚实之理而补泻之,见病之微萌,而得其过之所在。张介宾《类经·卷十二第八》解释云:“善用针者,必察阴阳。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脏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时日衰旺有辨也。从阴引阳者,病在阳而治其阴也;从阳引阴者,病在阴而治其阳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缪刺之法也,以我知彼者,推己及人也。以表知里者,有无相求也。能因此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则几微可见,过失可则,用之可不殆矣。'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由此可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阴阳并不局限于经脉之阴阳,可指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等。疾病的传变是机体邪正抗争中的动态变化,因而在阴阳失调的不同情况下,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5种。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知阳病必行于阴也,故从阴以引之而出于阳知阴者必行于阳也,故从阳以引之而入于阴。”《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例如肾绞痛取肾俞穴,肝病取肝俞穴,即是从阳引阴之法六腑病取胸腹部的募穴,如胃脘痛取中脘即是从阴引阳治法。仲x,女,41岁。泄泻反复发作十余年,曾间断性服用中西药治疗,效不佳。患者每于寅时绕脐腹痛,肠鸣漉漉,继则泄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快然,大便日解三至四次,神疲畏寒,纳可,舌苔薄白,脉细弦诸症每于冬季发作更甚诊为泄泻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肾阳,健脾助运,固涩止泻 取穴:双肾俞、双脾俞、命门 方法:嘱患者俯卧位,用1.5寸毫针针刺双肾俞、双脾俞,重灸双肾俞、命门,每日1次,每次40~50分钟,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2次后,患者腹痛、泄泻迟作粪质中有成形便,大便次数减为2次,治疗1个疗程以后,大便已成形,且每日于辰时或已时解便1次,无畏寒感,精神较振。 按: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募穴可治六腑病,背俞穴亦可治疗五脏之病。本病虽然表现为肠道症状,但中医辨证当属脏病,乃为脾肾阳虚所致,故治疗时依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则,可着重取背前穴来治疗 属巨刺、缪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调经论》“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例如手足三阳经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三阴经左右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所以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素问离合真邪论》: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主治痛证,多用于经络痛,如面神经麻痹以及关节、肌腱损伤的对应取穴,如临床取右侧阳池穴治疗左侧踝关节软组织扭伤,取健侧阴陵泉透阳陵泉或健侧养老透内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如《杂病十一穴歌》“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凡治痛证,针刺不通之痛处,徒施补泻,不如针刺其相交贯的气血流畅的健侧经络,调气通滞,引邪祛病。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清代医家喻嘉言治疗偏瘫时也说:凡治一偏之病,法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盖观树木之偏枯者,将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荣茂,而因以条畅其枯者乎?巨刺、缪刺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上相同,但二者在适应症与方法上又有区别。邪在络,未传入经脉,九候之脉没有出现病态,适宜用缪刺法。例如《针灸资生经》“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疼,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谬刺(即缪刺)痛处,初不深入,既而疼止”。取穴以四肢末端井穴为主,视其络脉,出其血。《素问缪刺法》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日缪刺。'即《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胡x,男,60岁。左踝关节扭伤2天,局部红肿疼痛,行走不利,外踝压痛明显,摄片示左踝关节无骨折。诊为左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取穴:右三阴交、右外丘 方法:患者仰卧位,针刺右阴交、右外丘穴,针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轻轻活动左踝并逐渐加大幅度。 疗效:针刺1次后,患者疼痛减轻,能下地行走,3次后肿痛消,活动自如。 按: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乃针灸之巨刺范畴,主治均以痛证为主,即《标幽赋》所指:住痛、移痛取相交贯之脉。凡治痛证,调气通滞,针刺不通之痛处,徒施补泻,不如针刺萁相交贯的气血流畅的健侧经络,调气通滞,引邪祛病。正如喻家言所说凡治一偏之病,治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盖观树木之偏估者,将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期荣茂,而因以条畅其枯者乎?潜意识点穴提示此虽谂中风偏估,但对于一侧不通的痛症而言,原理相通。 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外内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壸衰。如临床取足三里穴治疗肾绞痛,《灵枢终始》言:“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而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病变在肾,疼痛且脏病属阴取天枢穴通经,治疗月经闭止,据腹阴背阳,病在腹,腹为阴,二者病属阴,均取阳明胃经穴治疗。又如取阴陵泉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阳主动,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其病在阳;血海穴治疗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皮肤属表,表属阳,风为阳邪,风邪客于肌表,则发痒,其病在阳,均取足太阴脾经穴治疗。又如《黄帝內经太素·阴阳》以例为证曰:“肝脏足厥阴脉实,胆腑足少阳脉虚,须泻厥阴以补少阳,即从阴引阳也。若少阳实,厥阴虚,须泻少阳以补厥阴,即从阳引阴也。余例准此。”王X,女,60岁。小便频急不爽,尿道灼热刺痛,少腹拘急胀满,全身酸楚疼痛,大便干,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蛋白,脓细胞(++),尿培养为阳性。诊断为热淋(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解毒,通利小便 取穴:任意一侧秩边穴 方法:嘱患者侧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三寸毫针自秩边向前阴方向刺入,使针感传至前阴部,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疗效:针刺1次后,患者尿道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检查脓细胞0~2,尿培养阴性,1周后随访,诉未再发作。 按:《针灸甲乙经》论:“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秩边乃足太用膀经穴,针刺时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为指导,使针感传至前阴部,可清和膀湿热,疏通膀经气而使者证得愈。 此法属上法的特例,在用穴上有特殊性。某些情况下,位置相对的二穴,因一穴属阳经,一穴属阴经,透刺时,从阴经穴透向阳经穴,治疗阳证,可以达到从阴引阳”之目的;从阳经穴透向阴经穴,治疗阴证,可以达到“从阳引阴”之目的。例如内关透外关治疗手癣,手癣为风热在表之症,属阳,取手厥阴经穴内关透少阳三焦之外关,则能“从阴引阳”,调和手厥阴经和手少阳表里二经经气,通阳除湿,从而调理手部气机,泄热祛风。又如三阴交透悬钟治疗头痛,表现前额胀痛,属阳眀头痛,取足太阴经穴三阴交透向少阳胆经悬钟,为从阴引阳,调其气机,通则不痛。以悬钟透三阴交为主穴治疗肢端红痛症,肢端红痛症属“血痹范畴,《素问·寿夭刚柔》“病在阴者命日痹”,肢端红痛症病属阴,取足少阳经穴悬钟透三阴交治疗,为“从阳引阴”,调其气机,气运通畅则疼痛自止。《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也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十二经脉上下相通,循行有序由于气血升降失度出现上实下虚、阴盛阳虚等变化。火焰掌调病术提示故凡身体上部邪气有余的,可取下部腧穴以引其下行;凡阳气上逆的也可取下部腧穴以引导在上的阳气下行。例如取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取至阴穴或金门透然谷治疗头痛;取阳池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扭伤取风池治疗跟骨刺等。肝阳上亢,头胀目赤,取行间以泻肝火平气逆气虚血亏或中气下陷,如子宫下垂、脱肛等病,灸百会、大椎等上部腧穴。吴x,男,40岁。鼻出血,反复发作1年余,一般5~7天1次,且常于劳累后出现,血色淡红,伴见头晕耳呜腰痛神疲舌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诊为鼻衄(肝肾阴虚)。 治则:滋养肝肾,养血止血取穴双太溪、双太冲、双涌泉方法嘱患者仰卧位,用15寸毫针针刺双侧太冲、太溪穴,手法为补法,艾条重灸双侧涌泉穴,每日1穴,10次为1疗程疗效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鼻衄1次,以后又断续治疗了2个疗程,可从事劳动强度稍大的工作而未再发作。 按 鼻衄是针灸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的原因较多,但此例病人乃为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所致。治疗时采用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取的方法,引其血热下行,则鼻衄自止。 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发病之机,无非阴阳失衡,偏盛偏衰。治疗之法要在變理阴阳,以平为期。“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治疗原则之一,以上举岀常用的5种具体运用情况,均为临床用针刺法调理阴阳气血平衡的重要方法。本文由新经络公众号整理 本文由新经络公众号整理,摘自《郑氏针灸全集》作者:郑魁山。《中国针灸》,2003年10月刊,病例选自《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5月刊,杨志新。李跃平,转载需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