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律词律曲律汇编》||第2讲《押韵、韵书和用韵》

 晚风阁 2021-11-22


 用韵方知学识浅 
读书自使德才高 
——晚风青争 

诗律词律曲律汇编

一 、押韵

押韵、调平仄、讲对仗,是格律诗的三大基本要求,也叫律诗三要素。

押韵也叫压韵,不仅是格律诗的第一要素,也是所有传统的诗、词、曲、赋、歌谣、韵语等的第一要素。押韵就是在诗句的句尾用同韵的字。如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jiān),

千里江陵一日还(huá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ān)。

其中的间、还、山都是有(an)的同韵字,分别用在一、二、四句的句尾,这就是押韵,也叫韵脚用韵入韵,口语也叫合辙。前人对音韵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是根据字音来押韵的,称之为叶(xié )韵就是,前者是后者的古体字,是的意思。叶韵也叫叶句叶音。南北朝时有些学者因为按照当时的语音来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脚不和谐,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之为叶韵。后人并以此方法运用在其他的古代韵文,到宋代这种说法更加盛行。其实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古代的语音到目前为止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明朝人就比较明白了,开始用语言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是古代的本音,读古音就能和谐押韵,不应该随意改读。清代人对古音研究逐渐精确,叶韵之说随之废除了,但是在一些谈诗词的老版本书中还偶有这种现象出现。

押韵的作用和调平仄作用相同。古体诗可以不一定调平仄,但必须押韵。可见它的重要性比调平仄作用还要大。因为诗文有了韵脚,就便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心悦耳。好多名诗即使篇幅很长,背诵的时候往往念了上句,下句就能脱口而出。还有,押韵更大的作用是把许多涣散的音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种完整的声调旋律,使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更加和谐动听,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二、韵书与用韵

必先讲。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独立的字形,要认识这个字就必须要知道它的形、音、义和声、韵、调。就是形状、结构;就是它的标准读音;就是这个字所表达的意义。

现在我们重点讲。字的读音是由声、韵、调三个因素构成的。现在我们可以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符号来标注出相关字的正确读音。没有声调的读音是表达不出任何具体意义的。比如:字形为女旁和马的声旁相组合,读音为(),义为母亲,称女性长辈等。的读音声母为“m”,韵母为“a”,声调为阴平“-”。再如中华二字,拼音为“zhōng huá”zhh是声母,ongua是韵母,(ˉ)阴平、(ˊ)阳平,是两种声调符号。如果几个字的韵母相同或者相近,就构成了同韵字,如东、同、龙、宗的拼音为:东dōng阴平;同tóng阳平;龙lóng阳平;宗zōng阴平。它们尽管声母不同,但韵母都是ong,这就是同韵字。把它们放在一首诗的句尾就押韵了。

古时汉字的读音有四种声调,即:平声、上(shǎng)声、去声和入声,总称四声。写诗的时候把平声字分为一类,统称平声,把上、去、入三声并为一类,统称为仄声。现代普通话,字的读音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就是现在我们学汉语拼音里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是从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原读平声的字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原读入声的字,分别归入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中了(后面还要具体谈)。普通话四声的符号是:阴平调(ˉ)、阳平调(ˊ)、上声调(ˇ)去声调(ˋ)。现代汉语字典中,每个字后面都在注音的有关字母上标有这样的声调符号,该字拼出的音应该读几声,就可以根据那个标注出来的声调符号读出正确的音来。

历代诗歌押韵的标准是什么呢?大致说来,唐代以前诗歌是按口语上近似的音来押韵。古今语音是不大相同的,如果按现代语音来读《诗经》有些押韵的地方读起来就不太和谐。南北朝齐、梁时代盛行四声研究,文人们就编出了韵书,但是不能成为推行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韵文的人检查押韵的工具书。现在的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是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上一个字与所切的字声母相同,反切的下一个字与所切的字的韵母相同并声调相同。也就是说,反切的上一个字只管与被切的字的声母相同,反切的下一个字不但要与被切的字的韵母相同,而且还要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习的字,郎甸切字的声母“l”,取字的韵母和声调“iàn”,那么拼成的读音是“liàn”。我们现代人用这种办法反切的字,有的读音和现代的读音不一样,那是因为古今的字的读音在发展中产生了变化,所以读音就有了差别。或者所用来切音的上下字和现代读音不同,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久已不传。隋陆法言的《切韵》,不仅是实用书,也是审音书,原书也不传。近代发现几种唐写本残卷,有人认为其中一种最接近陆氏原本,因而考定《切韵》分为193韵。唐王仁昫(为煦的异体字)的《刊谬补缺切韵》分195韵,今尚完整。唐孙愐修修正《切韵》,改为《唐韵》,便成为官书,是押韵的标准(偶尔也有用方言押韵的)。

《唐韵》有206个韵部,其中规定某些韵可以同韵,实际上只有112个韵。宋代陈彭年等增定《切韵》为《广韵》,但也不便应用。金代平水人(今山西绛县)王文郁并合旧韵为107韵,后来南宋人刘渊(也是平水人)刻其书为《任子新刊礼部韵略》,世称平水韵,为后世诗韵蓝本。到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了一个韵,成106韵,便是今天所说的诗韵。清康熙时张玉书等撰《佩文诗韵》以及清人编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诗韵,也称为平水韵。因为它是由唐韵产生的,实际上还是唐韵,只是合并了一些韵部而已。这106韵按韵母的字数多少分为5卷,即:

上平声(即平声上卷)为: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即平声下卷)为: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卷)为: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 豏(xiàn)。

去声(卷)为:

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对、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xiàn)、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yòu)、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卷)为: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这些诗韵中的字,保存了许多古音,在当时每个韵目中的字都是同声调押韵的,因为今古音发生了变化,读起来是不尽相同的。如以今天的语音来衡量古音,就有许多不合之处,甚至相差很大。

课堂上的张金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