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札记(三)

 北牖居 2021-11-22
                                    三
       《长相思》这首词之所以能被写出来,康熙二十一年那次东巡是前提。康熙作为清朝入关后第二帝,平定了三藩,底定云南,功勋卓著。于是率领一众人马东出山海关回东北告祭祖陵。告慰十三副铠甲起兵的曾祖努尔哈赤,祭拜了福陵,就是沈阳郊区的东陵。祭拜了定下清王朝基本政治格局的祖父皇太极,他葬于现在沈阳市区的北陵。祭拜了努尔哈赤的父亲,他葬在抚顺的永陵。当时康熙踌躇满志,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却是无动于衷,他不可能与这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心中的万丈豪情合拍。他护驾随行只是履行职责,心怀京城温柔乡,哪管家国天下事。这也许就是这首词抒发感情的基础。


        纳兰性德可是血脉纯正的东北人哪,满洲正黄旗,海西女真叶赫部嫡传子孙。他的故土就是今天四平市郊区的叶赫满族镇,他太爷抵抗侵略死在那里,他爷爷在那里投降努尔哈赤,宣告部落族群被中华民族大历史吸收融合。这是他的前尘往事,他全没放在心上。后人一厢情愿的纪念此起彼伏,四平市民间的中老年诗词团队呼吁奔走,四平市官方因势利导重修叶赫古城,开辟旅游景点,市区修建以纳兰命名的楼堂馆所,成立纳兰性德研究会,等等作为都是后人对过往人文的一片痴情。这些生活在纳兰故园里的后人对脚下黑土地的感情比曾经的主人还要深厚。我对纳兰没有感觉,对黑土地上望眼欲穿的现代文化乞讨者们却是同病相怜。我们东北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人文荒芜地带。纳兰性德给四平带来了仅次于曹雪芹“红学”的“兰学”,可是他反认他乡是故乡,对于故土未免薄情。他随康熙祭拜关东三陵之后,继续护驾北上,沿着驿路抵达了大黑山麓一个名字很难记的驿站阿勒坦额墨勒,就在今天的伊通县大孤山镇,这是他离故园四平市叶赫镇最近的一次宿营。然后东行到达吉林乌拉城,远望长白山祭拜祖宗发源地。三百多年后的一天下午,我驱车到了吉林市北的乌拉街古镇,“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城”,城墙遗址还在,栅栏大门来自今人,我推门而入,没有寻找到当年远行词人的足印。
        我要感谢康熙,带着纳兰性德走了一趟寻根之旅。他们这趟远行,在史册上记载了离我最近的地名,在文集里留下了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