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peowei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有理数的乘方》(一)说课稿
2021-11-23 | 阅:  转:  |  分享 
  
有理数的乘方(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基本运算,它既是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以及开方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分为2个课时,其中第1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第2课时则是进一步巩固乘方运算,并通过实例感受指数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学生对平方和立方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在本章前面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对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和对大量素材的感知,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方的意义:乘方就是相同因数的乘法运算,尽管如此,学生在掌握底数为负数和分数的乘方运算时还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参与课堂合作交流的意识强,已具备初步的探索能力。我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并设法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运算的初步经验;给学生充分观察、分析、概括的机会,让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培养自己探索归纳的能力,并从中感受“类比”的研究方法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方法,从而感受探索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负底数幂的乘方运算。.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我采用启发诱导式与自主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引入方式是:

2+2+…+2=2×n



2×2×…×2=

a×a×…×a=



我所采用的运入方式如下:

首先提出问题一:下面是细胞分类示意图。

思考:第10次分裂会有多少个细胞?





2×2×2×2×2×2×2×2×2×2

或2×2×…×2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生活中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接着提问:对于上面的算式有没有简洁的表示方法呢?

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可能学生的这些表示方法是天真幼稚的,但这正是他们萌动的创新天性所在,因此我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二: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以及边长为2的正方体体积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对于学生浅显和熟知的问题是为了降低新知识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不难得到:

2×2×…×2=



紧接着再提出问题:

2×2×…×2=?



a×a×a…×a=?



【设计意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常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

察、实验、推理、抽象概括,发现数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此问题的设计目

的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式子的观察,然后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抽象概括,从而经历由“特

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学生不难得到结果如下:

2×2×…×2=



a×a×a…×a=



由此成功地引出乘方的定义,进入环节二的学习。

【设计意图】环节一的2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知识的规范与落实,并提供给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机会,让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培养自己探索的能力,并从中感受“类比”、“概括”的研究方法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环节二:明析定义,理解新知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读做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练习1、指出下列幂的底数、指数,它们分别读作什么,意义是什么?



练习2、填空。

(1)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

(2)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引出定义,让学生了解乘方、幂、底数、指数这些相关概念,并指出具有3层含义:1、它是简记n个a相乘的数学符号;2、它表示n个a相乘的运算过程;3、它表示n个a相乘的运算结果——“幂”。接着以练习的形式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该练习的设计意图有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解答这些易错易混淆的练习时进行充分的对比,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2、通过正向和逆向的训练,从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为下面的环节作好了铺垫。

环节三:经典例题,巩固新知

例1:计算:

(1)(2)(3)

并指出:乘方就是相同因数的乘法运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例题选自于课本,我认为这3道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包括底数为正数和负数、整数和分数,指数为奇数和偶数的各类情况,让学生充分感受乘方运算适用于全体有理数,具有普遍性。同时学生通过对这3道题的分析和比较,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合作交流,拓展新知

例2: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

;;;

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讨论交流,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的规律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以下三点:

1、本题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为了让规律更明显,我在原先题目的基础上加了和两项,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进行观察、分析、归纳,降低探索规律的难度。

2、本环节中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探索既有方向而又不受限制,这样使学生更有发挥的空间,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

3、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丰富多样化的思维。









环节五:回归生活,运用新知

问题:你见过拉面师傅拉面条吗?拉面师傅先是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起来拉长,然后再把两头捏起来拉长,不断地这样,就将一根粗面条拉成许多根细面条了如果要拉出1000多根细面条,拉面师傅要拉多少次?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拉面条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马上实践,学以致用,同时该设计与前面细胞分裂的情景都属于生活中的问题,形成了前后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环节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此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带给他们的收获,我将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该设计体现了:知识是关键,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以这节课的知识为载体学到数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经历,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疏通学习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业:一、基础型:

课本P84随堂练习第1、2、3题

课本P85知识技能第1、2题

二、提高型:

课本P84随堂练习第1、2、3题

课本P85知识技能第1、2题

问题解决第1题

联系拓广第1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回顾、复习所学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七、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1)

多媒体1、乘方的定义;3、环节四中规律的总结;



2、例题的板演;4、环节五的分析及板演;

演示区

























5















n个a



10个2



n个2



n个a



指数











底数









10个2



n个a



n个2



n个a



n个2



10个2

























献花(0)
+1
(本文系peowe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