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群人百年来改过三次族别

 昵称50521550 2021-11-23
 
       祖国的边陲,新疆喀什地区通往巴基斯坦中巴友谊公路,自古就是丝绸之路要道。中巴公路路边有一个小镇叫做奥依塔格,隶属克州阿克陶县管辖。小镇的地界有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里有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其海拔为2804米,冰川面积224.8平方公里。原来奥依塔格原始森林公园,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克州冰川国家森林公园,笔者去过好几次,景色幽美,风光旖旎,是近距离观雪崩的好去处。冰川公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拥有浓郁的柯尔克孜民俗风情。
       小镇美丽壮观风景背景下,这里的柯尔克孜族居民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笔者也是无意中翻阅了相关地方志资料,才得知小镇的居民百年来居然被改过三次族别,但这三次族别划分他们自己却一直不予认可。
       最早一次划族别要追述到一九二几年了,也就是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新疆政府将小镇居民族别划分到柯尔克孜族(清代民国初称布鲁特人),他们不承认。他们认为无论从长相还是民族习俗、语言和柯尔克孜族有很多区别。由于那个时期新疆乱哄哄的,这个事情最后也就没了下文,不了了之了。到一九四五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又将小镇居民族别又划分到了维吾尔族,他们还是不认可,理由同上。新中国成立,一九五四年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时又将他们划回到柯尔克孜族,他们依然不承认,但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
       那么小镇居民究竟是什么人呢?相关地方志资料上记载,他们自称是吐尔克曼人,先祖们大约四百年前从土耳其的安卡拉沿丝绸之路迁徙到此地,他们自西向东翻过了乌孜别里山口,穿过木吉到达了布伦口,队伍在这里不知什么原因分成两支,一支向北迁徙到了阿克陶县奥依塔克后,在此定居了下来,一支向南到了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定居。
       吐尔克曼人不远万里大迁徙的原因不得而知,既没有口口相传,也没有找到相关文字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迁徙,算是史上丝绸之路上路程远,规模比较大的时间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跨国民族大迁徙,里面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与研究。
       按照他们自己所描述,吐尔克曼人应该和现在的土耳其人同宗同源,同属突厥人的后裔。
       但近期有一件事,啪啪啪打了土耳其人的脸。据国外某机构做的基因检测报告,土耳其人大部和他们的宿敌希腊人属同一祖先。这让一直以突厥人后裔自居,到处散播泛突厥主义的土耳其人情何以堪?据说这份报告让天天梦想恢复奥斯曼突厥帝国全盛时期的土耳其政府大为光火,坚决不予承认。也是,试想如果认可了这份基因检测报告,曾经被引以为荣耀的突厥帝国和还土耳其有毛上的关系?大肆宣扬的泛突厥主义也就成了个笑话,这个结果是土政府万万不能接受的。
      这里再说说说柯尔克孜族。中国的柯尔克孜族与邻国吉尔吉斯尔人同族同源,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民族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祖先生活在蒙古高原,不同时期名称也不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其活动地区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不同时期名称也不同,汉代被称为“隔昆”,隋唐称“"契骨”,后称为“黠戛”,元代称“吉利吉思”,清代称“布鲁特”。
      17世纪初,在沙俄不断袭扰下,柯尔克孜人听从其厄鲁特宗主的决定,在2500名厄鲁特士兵带领下,举族越萨彦岭,迁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迁徙过程中,除少数留在萨彦岭与唐努山之间的河谷中以外(今图瓦一带),大部分迁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区、费尔干盆地极其附近山区,另一部分迁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与先期到达此地的同族汇合。
      而之所以把吐尔克曼人归为柯尔克孜族,我判断原因无外乎是,一是族群人数太少,二是宗教信仰相同,三是百年来相互杂居通婚,语言习俗基本都相同了,四是解放后制定宪法划分民族时,受制于当时经济条件和认知,不但将吐尔克曼人划为了柯尔克孜人。同一时期,还有将图瓦人划到了蒙古族,喀纳斯的图瓦人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同族,前苏联将唐努乌梁海(唐努图瓦)和外蒙从中国版图割裂了出去。史料上记载,图瓦人的祖先出自斯基泰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塞人。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话题扯远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