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扬 08-29 阅读 2867 关注 来自话题 #当代的农村 1.2万篇 华堂古村,位于浙江嵊州市东部的金庭镇。 古村四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古称藏龙卧虎之地,佳境叠现,气象万千。 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书圣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胜,带妻携子来此隐居,六年后谢世,建茔于瀑布山南麓。 南宋初年,王羲之29世孙落户华堂村,此后,王氏家族在这里落地生根。 宋、明、元、清,朝代的更迭,带给这座古村的是不同的建筑文化。它们在岁月里交融、保留,形成独特的华堂遗风。 书圣后裔世居金庭华堂,聚族而居,绵延1700年,遂成胜景。 华堂古村是王羲之后裔世居之所,其子孙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其宅有“画堂”之称。 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并逐渐由堂名演变为村名。发展至明末清初已成规模,现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华堂古村地处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的环抱之中,群山青秀翠绿,峰前溪水环绕,与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和谐文化。 走在石子铺就的小巷中,徽派建筑随处可见,青砖灰瓦,庄重素雅,富有江南古老乡土民居特色。 华堂村村前有一条平溪,溪上架有一座长约40米,建于清代的5孔石梁桥。平溪的水随着岁月不断流逝,却从未失去人气,许多人依然选择在这条流淌的溪水中浣衣洗涤,苍老的石桥见证了岁月中的每一次变迁。 走过5孔石梁桥,就是古村,抬眼望去,明清遗风扑面而来,徽派建筑,屋檐飞翘,在现代建筑中异常显眼。走在石子铺就的小巷中,青砖灰瓦,庄重素雅,古老的民居无声地讲述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故事。 村中有一条360多米长的“九曲水圳”,这是500多年前王羲之后裔兴建留下的,水圳宽0.8米,弯弯曲曲,贯穿全村。 它从居民屋流入地道,又从房屋和房屋之间穿过,甚至有的流过灶台之间,溪水清澈见底,流到了古村人家,也流过了千百年的岁月。 华堂村现存的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村中,以堂为名,“堂”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清一色的白墙灰瓦,青砖飞翘,在这些黑白光影的线条中,保留下了一个家族的绵延,以及一种文化的传承。 临街房屋底层用船逢轩,柱上施雕花牛腿,精巧雅致。主要有一清堂、善庆堂、凝远堂、老庆堂、居所堂、承庆堂、武桂堂、来庆堂、贻燕堂等。 王氏宗祠是华堂村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而筑。 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前后共三进,依次为门楼、石桥、孝节殿。王氏宗祠由大宗祠和新祠堂两座祠堂组成,建筑精雕细刻,十分考究,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 王氏祠堂除了一般宗祠的结构特点外,还具备泮池,祠堂内部也通有水道,是国内古祠堂建筑中少有的样式。作为一种祠堂建筑竟有几分苏州园林的意韵,移步换景,古朴自然,精致细腻。祠堂水道也与村里的九曲水圳相通,可见古人的智慧。 书法是王氏家族的根,是凝聚和传承王氏风骨的魂,华堂是王羲之嫡传后裔聚族而居之地,艺术命脉绵延至今。 华堂古村老老少少天生一身书法气息,个个会写一手好字。这是千年的光阴积淀下的一脉相传,是嵊州的文化符号。 华院书堂也以书法教学享誉市内外,校内的小书家神态俨然,或凝神运笔,或潇洒挥毫。奔放流畅的行草、朴拙典雅的篆隶,各种书体各呈风采,颇有大家风范。 近年来,华堂古村按照“振兴古村、发展古村”的规划,在保持“书圣之乡”的原汁原味外,绿化周边环境,将羲之故居旅游、桃李水果采摘与农家乐结合起来,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吸引各方游客,增加村上收益,同时带动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