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愿我们都能成为想成为的人

 有诗远迎 2021-11-24

前两天由于第二天要开组会的压力,我第一次在实验室通宵看论文,以前倒也不是没有通宵过,只是这次让我感觉自己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本科时由于复习不完考试内容,于是通宵看书,当时自己缺的只是时间,只要我通宵看书,拥有足够的时间,我就可以解决问题。可现在不同,有些事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我通宵看论文,如果我看不懂,那么给我多长时间我也看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通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有事情都在提醒我,我就是一个很渺小的人,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人的祝福、命运的加持,我什么都不是,若非命运的庇护,我早就没了,我所有的梦想,我所有对人生远大的一些规划,都是烟消云散的,都是一个笑话而已。

我想研究生跟本科生最大的区别也就如此吧,有些事是努力可以完成的,而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同样的东西,有些人就可以自己做出来,而有些就是怎样都做不出来,这很正常,我承认自己普通,我一直都在用尽全力的证明我的普通。我确实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通宵看论文,因为所有人都会说我在“内卷”,可只有我知道我的通宵毫无意义。

内卷是怎样产生的?在我的学生时代里面,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班级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会用一种不努力的状态试图去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人”,甚至不惜拼了老命的伪装出一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感觉,用尽全力去证明自己学得很轻松。

当然,这么做肯定有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获得更多人的瞩目,可以有更大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获得“聪明人”的头衔,以及大量的优越感,虽然廉价但是非常有诱惑力。其实这样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来自于恐惧,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不足以相信、搜集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自己是个聪明人的时候,恐慌也就发生了。一个人如果无法相信自己是聪明人,但同时又害怕成为普通人的时候,便开始自欺欺人了,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所以更容易选择虚张声势。他们会选择跟身边的人演戏从而制造出优越感,只要对身边那些特别努力但成绩依旧不太好的同学做出扼腕叹息的状态就可以了:“你看看他明明都这么努力了,居然才考这么一点分数,简直太可怜了”。弱者往往都会挥刀向更弱者,以证明自己不是弱者。慢慢的,在这群更厉害的学生精英阶层的舆论引导之下,低效率的努力就变成一种不被认可的状态,因为跟他们比起来高下立判。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垄断舆论,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的位置便被捧高了,普通人就变得更加弱势了,而阶级跃迁的方式就变成了课间在旁边叉腰看戏、指指点点,回到家里面拼了老命的挑灯夜战,人前人后两种分裂的状态,这才是自欺欺人的最高级状态。这样做难道没有后果吗?当然不是,你要知道,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情绪能量、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而最耗能的状态就是两种极端想法在脑子里“打架”的状态,原本应该投射向外的注意力,去转化为行动的能量,投射到了内部,向内进行“精神绞杀”。会伤害的人真的就只有自己吗?当然不是,在这种舆论的引导下,真正会制造的氛围到底是什么,努力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努力带来的副总用会越来越大,被这种氛围影响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害怕努力,害怕在别人面前努力,害怕努力暴露了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都是普通人啊,就算是那些真正聪明的人,也都是从低效的努力走过来的啊,怎么人走了就把梯子给撤了,人上去了就把梯子给掀了呢?怎么突然低效的努力就变得值得同情了呢,怎么就夸张到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这种情况会变得令人不耻了呢,离谱。

当然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也是需要成长的土壤才行的,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不自觉中变成这种氛围的推手,太多人心里都有一种隐秘的幻想: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就可以超越绝大多数人。这种心态其实是普遍的,它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自恋的需求,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是普通的、平凡的,而所谓虚荣和好胜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心情在推动,想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强,而恰恰就是这种人性,刚好提供了舆论发酵的土壤,它们彼此推动,相互成就,同时更大的危险便开始发酵了。适度的自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每个人向上走的动力,但是过度的自恋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继续成长出来的“畸形自恋”会制造出一个更大更强的幻想,那就是“我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超越所有人”的幻想或者妄想,在这种妄想下,他们会更加盲目的相信自己黑马的潜质和成为黑马的可能,他们会变得更加不倾向于努力,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更容易对身边正在努力的人不屑一顾,“效率太低了”“努力的太狼狈了”“老子稍微努力一下,就超过你们所有人了”。

聪明人会鄙视普通人,而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也会相互鄙视,是的,聪明人和更聪明之间也会有竞争,恶性的阶级争夺战。太多人自我感觉良好,都太容易沉浸在“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虚假的优越感里面,这种思想非常容易禁锢住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让我们没有办法专注地活在当下,让我们思绪非常容易被未来拉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总会在我们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我们低声细语:“后面可能还会有比努力回报率更高的方法,要不要再去找一找?”,不敢犯错,害怕犯错、极端化犯错带来的后果,因为犯错就可能会暴露自己,犯错一旦被别人看到,“聪明人”的头衔就可能被卸掉,这种心理会映射到行为,当一个人心里有包袱、有架子的时候,当一个人总是想表现出来一副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行事作风的时候,当一个人总是战战兢兢,害怕自己不再是“聪明人”的时候,他们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就更容易活在心里的舒适区里面,在自己的能力边界内行动,一个人总是在行动的时候,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担心自己会搞砸事情,一个人总是在做事情之前过分的准备、过分的筹划,找各种方法做各种预设,总是期待自己的完美状态,总是想自己在情绪最好的时候开始行动,一定会失败。这些聪明人会在环境和自我共同进行的捧杀之下迷失,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损失了最宝贵最重要的行动的能力、努力的能力,而恰恰就是这种“长期思维,延迟满足,能够认清自我”的能力才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

真实的情况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聪明人,如果一定要有,那一定是每一个普通人在不断地跟世界交手,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地遇到挑战,在不停的犯错、不停地优化和改良中“螺旋上升”的熟练度,犯错是我们的基本学习机制,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犯错,打破我们心目中的一个又一个幻想,没有捷径可以走,那就没有韭菜可以割,没有架子放不下,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的阴阳怪气,没有聪明人的优越,就不会在捧杀中自以为是的得意忘形。如果你是一个相信改变的人,不管你现在有多糟,你都不会害怕焦虑和担心,因为你知道你一定能够改变,你一定可以变好,你现在怎么样不重要,你相信自己变成什么样才重要。一起成为一个相信改变的成长型思维的人,这不是鸡汤,这才是现实。如果你还想努力的话,如果你现在就置身于这种环境的话,环境就已经这样了,去他的环境,该努力就努力。如果聪明是褒义词的话,我想,他应该是用来夸奖努力者的。

我曾经也是一个不甘成为普通人的普通人,村上春树说:普通人啊,生在普通的家庭,长在普通的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着普通的事情。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出生在农村,在那里度过了平平淡淡十几年的时光,村子不大,但傍晚的风很温柔,我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白天与小伙伴一起奔跑,一起玩耍,一起在麦田里打滚,到了傍晚,就搬着小凳子坐在自家门口吹着凉风,摇着奶奶的蒲扇,那个时候,因为简单,所以快乐。从农村到城市上学,一起都充满着好奇,一切都充满着期待,可我真正到了那里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至今仍然记得刚到学校的我不敢开口说话,因为只要我一开口,就会引来周围人的哄堂大笑,是的,我不会说普通话,也无法瞬间学会怎样说,只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开口说话。

后来我又去了更远的城市学校,晚上放学,一些同学陆续被家长用轿车接走,而我只能背着沉重的书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灯红酒绿的街道。有天,我一个人,低着头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翻江倒海,我想了很多东西,人们都说寒门出贵子,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笑话,谁说人家城里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就只是那些不知进取、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呢,他们往往比你更加努力,从小开始,他们的眼界、格局、素养、知识储备、家庭背景都要比你好上千万倍。你每天熬夜加班学习,上课手都不敢举,而人家已经把一对一的家教请到了家里。每次周末,你面对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是集卡片和弹珠游戏,而人家是钢琴辅导班、音乐辅导班、英语辅导班。从小学到高中,你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连火车票都不会自己买,而人家已经跟父母坐上了出国的航班,考过了雅思、托福,甚至可以和外国人自由地交谈,你拿什么跟人家比。我这样想,一边想一边走,越走越烦躁,直到一个人潮拥挤的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我止步,抬起头,我看着晚高峰时刻的车水马龙,人们走向我,然后路过我,仿佛浩瀚星河里一颗颗暗淡的星辰,他们神色匆匆,各自奔忙,拿着两三千元的薪水,各自过着周而复始、循规蹈矩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到死。那种深邃、那种空洞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恐惧,那是对未来的无力,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多年之后,我的父母苍老,爱人离去,理想破碎,一败涂地,什么曾经的骄傲,什么家族的希望,我就注定了只能是个普通人。我很失落,非常失落,我会刻意回避跟一些同学的交往,他们光鲜亮丽,生而不凡,而我只有一身锈。每当我听到有同学在聊暑假又去了哪里,在北京在上海又有什么好玩的事,我都会心头一紧,然后借口离开。我把自己活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直到我从书中看到了北大的“一塔湖图”,看到水木清华,看到同济大学的图书馆,我突然觉得我不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青春的魅力是什么,未知的魔力是什么,你让少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你让他见到了他未曾见过的太阳,他的眼里就再也容不下黑暗,他不甘平淡,他的世界观在悄悄变化,他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及,他的眼里就出现了光。

我想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少年时期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逐渐消磨,“普通”的定义并不明确,或许在我们看来普通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就是不普通的,所以现在的我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普通,普通没什么不好。

网上有一个热门的讨论问题叫:普通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

有一个回答是这样说的:父母开明,没有家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没有遭遇到校园霸凌,也没有遭遇过天灾人祸车祸,没有被诈骗团伙骗走财产,没有遭遇到性侵抢劫,没有穷到过租房困难,也没有身患重病,没事的时候可以打打游戏追追剧,一辈子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厉害的事情,但有一个很好的爱人,喜欢孩子的,再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快乐的长大。可是,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却已经是极少数人的一生了,所以你想一下,你还会觉得自己不幸福吗?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得到你极力追求的东西,而是那些你习以为常,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的东西;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拥有豪车豪宅,狐朋狗友遍天下,因为这些看似的“富有”无法填满你内心那颗千疮百孔的心,你所得到的东西永远让你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空欢喜。因此,真正的富足是心灵的富足,能够有一颗平静的心去发现你身边那些平凡的幸福,愿我们都能成为想成为的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