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鱼日记】论崂山路标的演进

 行者老鱼 2021-11-24

以前崂山的路很难走,想进山游玩无人引领基本不可能。为了顺利进山活动,几百年来,人们创建了各种各样的路线标记,本文根据这些标记形成的过程和历史对各个阶段做一些回顾和探讨。

第一、叠石为记阶段。最早的标记是道士和山民们所为,除了有特殊的自然地理形势比较好识别外,在一些重要的路口一般叠石为记。

神清宫东行的山梁上,有一堆堆起的石头,当地人叫它“庙石”,其实就是山口的路标;在华严洞的小路上,也有类似的石堆。这些路标的作用指示方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这些石堆的附近一般有修炼或宗教的场所所在。在山里,碰到这些石头,最好在周围搜索一番,一般会有重要的发现。

最重要的叠石为张仙塔,张仙塔是三丰真人到仙窑吐纳养静的路标,是一石一石数月经年累积而成,不过此塔目前已倾圮。

第二、路碑阶段。叠石为记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光绪年间德占青岛后有了变化。为了方便登山,德人在崂山深山之中曾经开辟16条步行山间石阶路旅游路线,并依次编号,用阿拉伯字镌刻于石上。字大4厘米,作长方印,涂红油漆,以便识别。游人得按号寻路,可免迷途之忧。这些标记基本覆盖了整个崂山的重要节点,目前登山经常可以遇到。

这些山里的标记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刻录在山石上的长方形,一种是有汉字、有拼音、有里程的路碑。老鱼认为前者为德人所为,而后者为沈鸿烈整修崂山路为。

其原因在于第一这些路碑很多不在德人的租界范围内,非德人管辖区;第二是这些路碑一般由三角体或正方体的花岗石料做成,从上到下依次写中文,如“往滑溜口”;外文,如“tohualiukou”。

路碑有中文,有外文,且外文既不是英文也不是德文,是类似于汉语拼音的拉丁文字。靠近地面的是路程,用阿拉伯字,如“1.67公里 KM”。明显非德人为之。

沈鸿烈主政期间对崂山的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其中一项就应该是依托德人所规划线路对路标进行了整理完善,根据路碑的文字及所处的位置及分布判断其为沈氏所为无疑。这些路碑自白云洞到棋盘石、明道观、滑溜口到达华严寺的路标至今还在,至今发挥作用。

第三、道路图碑阶段。说到了沈鸿烈整修路碑,就不能不说到现在仍存的“六乡区道路图碑”。《六乡区道路图碑》全称为《青岛市四沧、李村、崂西、崂东、夏庄、浮山六乡区道路图》。当时在青岛设有多处该石碑,市民和游人可以根据道路图,明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方便自己的行程,这在当时没有导航的年代,可谓非常方便。目前在青岛还有两块这样的石碑,一在南九水九水生态观光园附近,一在青岛博物馆东院内。

《六乡区道路图碑》的碑文为沈鸿烈执政时的工务局局长邢契莘所撰写。邢契莘此人当年协助沈鸿烈为崂山修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崂山巨峰南侧最高处有一处石刻,上有二大字“思危”,下有竖排草书:“余掌青市公务五载有馀披荆斩棘深惭无忆值兹国家多故每登此山谷怀水润爱镌其以念来兹中华民国廿六年四月嵊县邢契莘”。这块“思危”石刻即为此人所为。

第五、红布条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崂山的小路越来越多,崂山的路标发展由政府主导走向民间自发。为了更好的指引登山的道路,热心公益的山友进行了两大发明:红布条和路牌。前者一般随手系在沿路的树枝上,后者则对重要路口进行线路标记。

这些标记制作简陋,没有统一标准,但反映了驴友的智慧和崂山山路的延伸及复杂,有一段时间,蓝天救援曾经在重要路口装置铁质救生设备,里面有应急用品和地图,可惜不多久就或损毁或不翼而飞,无法继续了。

以上标记的缺点是容易损毁和丢失,特别是随着崂山封山的持续进行,这些民间的路标也渐渐湮没在衰草深壑之中了,估计没有多久就会永远消失不见了。

第六阶段的建议:充分发挥群众性、公益性,打一场崂山野路标记的人民战争。

山里有的是岩石,刻制在岩石上的路标,任凭风吹雨打,除了油漆要及时补充涂刷外,可以保存上百年,想制作路标,真正一劳永逸的办法还是应在山石上想办法。

以前穷人没有什么心思游山,能上山的非富即贵,他们一般都带着石匠以便方便刻字。当年陈沂同蓝田游崂山,随行的官员,伺候的人可真不少,每当“於穷绝处,设乾糇、醑茗、楮笔、丹墨具在。从行兵吏,虽跛足不前,而兴亦不浅。山樵海渔之人,争效舆力,石工数辈,分处供事,故余之兴亦豪”。他们的团队,渔樵耕读都跟上了,所以一路走走刻刻,留下无数墨迹。

现在政府花了巨大的资金封锁崂山,但每天仍有不少驴友在山内遇险。老鱼前期虽然提出了对崂山线路进行互利网化管理的建议,可能因为资金及观念等原因一时无法实现。

那么不妨退而求其次,政府可先期立一个项,首先对崂山目前的登山路进行整体梳理、规划,第二组建一个团队,成员主要由志愿者组成,包括对崂山熟悉的驴友、地质勘察人员、善于刻石的工匠等(资金主要支付刻石费用)。

在对崂山所有野路进行梳理规划的基础上,这个团队的任务是在重要节点选择山岩刻画路标。路标应对刻画的图纸先期设计,刻画的深度及厚度、颜色进行明确要求。路标内容包括节点编号、名称、经纬度、到其他节点的方向指引、救援电话等。为了鼓励志愿者参与,可直接在山岩上刻录参与人员名字等。

在刻画路标的同时,项目团队同时对节点周围的山势地貌进行考察记录,对周边的地理形势、河流特点、山势高度、侵蚀情况、山林繁育等进行记录及拍摄,通过手机上传服务器,最终形成崂山地理的大数据库。

这个事情,第一,很多都是志愿者,不需要多少资金。估计政府发个公告,就会有很多驴友自带干粮,踊跃参与。既能合法爬山,干些实事,还能青山留名,何乐而不为?第二、没有门槛,路就在那里,山岩就在那里,可以立即实施;第三,对山体没有任何破坏,同时防火巡查,与封山没有冲突;第四、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实事,几百年后也不落后。

第七阶段:互联网化,以前有专文描述过(见论崂山的新旧动能转换隔离等),不再赘述。

就如邢契莘的碑文,面对人民群众对登山运动的日益迫切需要,作为执政者还是应该有一些“思危”的举措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