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学后的校园,充满杀机|《放学后》

 特立独行的猫少 2021-11-24

之前就读过多篇东野圭吾写的小说,《白夜行》、《秘密》、《恶意》是之前读过的,这其中最喜欢的还是《白夜行》。这次,我们来聊聊东野圭吾的早期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放学后》。

东野圭吾我之前已经已经介绍过多次,这里就不再讲了。读《放学后》,你唯一需要知道的是,东野圭吾自始至终都是在写人性,他关注现实,理解温情。

那么,《放学后》究竟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首先书的开头,交代了“我”频繁被人“暗杀”,正当“我”苦于找出凶手的时候,同事村桥老师在换衣室离奇去世了。由于“我”是现场发现者,所以很自然卷入了这个案子,经过一番调查,警察确定为谋杀案,但是凶手仍然无法确定。很快到了学校的化妆游行活动时间,在这个化妆活动上,偷偷代替“我”上场的竹井老师成为第二个被谋杀的对象。我不由得害怕:竹井老师是代替自己上场的,如果事先没有进行这样的身份交换,被杀的可能就是自己了……“我”也与警官全力配合,在掌握一些线索后,加上一些敏锐的观察力,“我”最终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学生——惠子锁定为犯罪嫌疑人。后来才知道,前面这两个老师在查寝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宫坂的裸身,自此之后宫坂就有了心理阴影,多次自杀未遂,为了让老师把这个秘密永远埋在心里,她们选择了杀人灭口。“我”作为她们的老师,也选择将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我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再次被人袭击,这次我终于看清楚了——袭击“我”的,是“我”的妻子和她情人。原来一直以来的谋杀是真的……“我”倒在血泊中,眼前一点一点模糊。

由于是比较早期的作品,所以读起来没有《白夜行》那样的大框架,但是也不乏是一部好作品。《放学后》的情节设定,比较奇妙的是,两条谋杀线交替进行,当读者一位真相大白的时候,“我”再次被谋杀,给与读者新的心理震撼。第二个就是,作品中包含了对人性的思考,比如“我”在得知事情真相之后选择包容,妻子的谋杀表面是意外之事,实则文中多次有铺垫。东野圭吾善于把握人物的内心,将人性与情节合二为一,总能打动读者。

我曾经读过海野十三的推理小说,总感觉差点东西,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流派不同,海野十三的故事太过于依赖情节,我在读的时候,感受不到人物的“血肉”,自然不能沉下心去读。

也推荐大家多读一点推理小说,推理小说读多了之后,也会改变人思考事物的方式——让思维逐渐发散,善于捕捉细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