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行走】叶岔、汪岔、湖岔,三岔汇聚洪村口

 左语右文 2021-11-24


洪村口村,溪桂公路绕村而过。19507月,行政村成立,金锅岭、湖岔、汪岔三水相汇而得名“三源村”。1952年成立洪村口乡政府,又并入竦口乡,195612月划入溪头乡。20081月,村级规模调整,将晔岔、梓坑二并入,成立新的洪村口村。

站在洪村口村委会,与之遥遥相望的马路对面,过万众桥才是洪村口村。洪村口原为洪姓开基创业而取名洪村,王姓迁入后,拓基村外,称为洪村口。后许、叶相继旺族,洪姓湮没绝迹,洪村口的村名固定沿用至今。

清代,洪村口设东、南、西、北、中五隅,其东隅为“前王”十二家坦片;南隅为“许家”上村片,西隅为“叶家”荷花塘片,北隅为“后王”叶家祠堂隔壁居住片;中隅为江、吕姓,吕家坦居住片。邻里之间,守望相助,鸡犬之声相闻,村民相往来。

走近洪村口村,率先入目的是新修建一个文化大舞台,村庄宁静。很多年来,当地富石煤,当地采石烧灰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南宋。到清末民初有二十八股名灰灶,满足周边乡镇和邻县,建筑房屋或是耘田除虫。当地人种田之外,都以烧石灰为生,有民谣曰:石头烧石头,有的吃没的留。到80年代,利用煤渣制做碳化砖,经济增加,成为小康村。

村里的开展新农村建设,路面洁净,河流清澈,水中游鱼清晰可见。站在石桥上,看着村里的清末古宅,是当年烧石灰的大户人家。绕过巷弄,看到村外突兀的巨石,耸立在路边。那石头相隔不远的绵延山峦,相互的映衬,被称之为“秤砣石”,村民戏谑曰:美人照镜!晔岔照镜,汪岔看。

 出了洪村口村左拐,也就两百米。径直过去,是湖岔。原为胡姓开基,取名胡岔。后来程姓迁入,居于胡岔村口外,不甘于村姓胡,在胡字旁边加上三点水,成了“湖岔”。相传胡姓不服,假造老地契,说程姓居住地原成“芜杂”来挖苦他们,又命令本族36个在外做木匠的人,利用走东家串西家做工的机会,到处宣传程姓居住地为“芜杂”,里正吴某为息事宁人,折中以吴岔上报。

道光八年(1828年)的《歙县民政志》同时载“胡岔”“吴岔”。程姓气愤胡姓所为,依据山形地势,在胡岔村口路边,连打18只粪窖,旨在凿通“胡船”报复。胡姓败落后,湖岔之名始定,程姓又定村名“东溪里”作村之别名。

站在湖岔村口的广场上,一栋清末的民宅,保存十分完好。抬眼望去,进村的路亭新修过的,亭上的“东溪里”在纪念一段村民的纷争。其八字形的门壁,似乎在迎接劳动归来的村民。村里的石板路还在,老房子多已塌圮,没有多少留守的村民。

湖岔出来,顺着一道斜坡上去,就是汪岔。一个很大的晒坦,坦外大树环绕着,成为村口的水口林。汪岔如今叶姓为主,原为汪姓开基,故土地皇册记载为汪岔,后汪姓村绝,迁入的叶姓不能改村名。

叶氏不忘来自蓝田,更是对后人的期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定村里为“青田里”。行走于汪岔,一条宽一米的小溪,穿村而过,水浅而清润。“青田里”镶嵌在拱形的街巷的门楼上,往事悠然,如在眼前。

离开汪岔,沿着合福高铁并列的村村通公路右转,在群山间绕行千米,到了金锅岭村。金锅岭,2018年获评中国传统村落。

人未进村,看到的高大的银杏树。依山傍溪而建的村庄,山涧清泉缓缓潺潺,小小深潭里,鱼乐虾欢。村民主姓汪,然后是许、叶,历代以烧煤灰为业。村名金锅岭,是在村口的路后,有倾斜的一道暗红色岩壁,上有两个直径一米左右的石凼,像一只大锅被取走,留下的圆坑。

凼下有一绝壁,长长的,拱在泥土之上,被称为金扁担。如今,两只“金锅”还在,金扁担因修路挖断,而不复存在。

据传,在清咸丰年间,村人为避太平军,村民毁坏入村之道,取路面石板烧石灰。金锅岭的石岩多溶洞,上世纪40年代初期,村人在鸡冠山桐坞坦,掘开一藏有恐龙骨架的溶洞。正是如此,在合福高铁在此穿山而过时,影响了山体水势的走向,近些年金锅岭的水源逐渐枯竭,小溪干涸,成为大家内心的疼痛。

村庄历代崇文尚武,明清时期竟有簪缨继世。如明初以骠骑将军督镇贵州镇远府凉平城杨平营的汪文焕,清中叶任四川吏目的汪顺梁,任镇江温台镇总兵的汪士逵。省人大代表、歙县育红学校校长汪育红,也是金锅岭走出来,知道教育的艰辛,奋力拼搏,成为歙县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领军人物。

晔岔与梓坑,原本各是一个行政村,直到2008年村级规模调整,才成为自然村。晔岔,在洪村口左拐千米,在去黄村的路上。古代为蓝田叶姓庄园别业,地处山岔坞口,业主姓叶而名叶岔。后因王姓迁入,更叶为“晔”。

明清时期,太原王派因其远祖王旦作宰相前,其父王祐手植三棵槐树于庭院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故据此取村名“三槐里”,镌刻匾额于“里、外王”分界亭上,此亭另一侧有康熙庚由年刻的石匾“泽环东秀”。

琅琊王派以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取村名为“深秀里”,乾隆己丑年刻“蔚然深秀”匾额,村口巷口拱形门顶上。

晔岔曾是蓝田叶氏的庄园,一叶氏媳妇经年在庄园劳作,却又记挂家中上了年纪的婆婆,每天中午的时候,都要送饭过去。路虽不远,却要爬一座岭,甚为吃力。叶氏媳妇从未断过,一时孝名远播。有一次,媳妇送饭时,太阳炙烤,竟累死山道之上。为了纪念这一孝顺媳妇,当地人将晔岔村前的山岭叫做“孝婆岭”。

晔岔人文巨盛,民国时期有文化名村之美誉,有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并于民国初与许承尧同任甘肃道尹的王悦陶,还有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原省教育厅厅长王世杰等人,及其名医王籍登、王巨青等。

(周道炯先生祖居)

沿着桂溪公路洪村口出发,千余米就是梓坑。分上下梓坑两个自然村,村民皆姓叶。相传古时,村在山泉源头,水坑细小而得名子坑,后写紫坑。叶姓外出经商,心念桑梓,移栽数棵梓树于村口,遂更名为梓坑。

   梓坑地少山多石灰石,古时村民利用其烧石灰盈利,后公路开通后,村民购车跑运输。村中有古戏台。溪头到竦口公路的畅通,梓坑逐渐冷落,村庄多了几分宁静。村民到山上捡来奇石,摆在门口大路上,成了一道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