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思维漏洞,捆绑了绝大多数人

 剽悍晨读 2021-11-25

主播:吴名

这本书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特里·伯纳姆所写。也许我们绝对信任自己的理智,但是,如果我们能理性地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决定又常常与愿望背道而驰:我们希望控制过度的消费,但我们却带着信用卡随时疯狂花钱;我们期望忠贞不渝的婚姻,但我们却常受着背叛婚姻的诱惑。所以,你懂自己吗?你不懂。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对有些事有执念?”

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现象。

比如,一个小小的电子宠物,就能风靡全球,而且只有人们对它有了足够的边际效应递减之后,它才渐渐没了声音。可是,它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旅行青蛙、双十一的减价宠物等等。

有些人明明决定做丁克,但还是会养一些小动物,养一些花花草草。既然选择丁克了,就两个人待着,不好吗?

还有些人看了几集电视剧,就会一直看、一直看。尤其是那些主角身世可怜,出身贫寒,但是经过一系列事情后,逐渐长大成才的故事。这种电视剧的完播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

这些不同的现象中,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答案是:养成思维。

养成思维是写进人类基因里的。因为人类要繁衍,所以必须有耐心等待幼子的成长和成熟。平均一个孩子从成长到成熟,至少需要18年。所以,人类对“养成”是非常熟悉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会迁移。前面说的,电子宠物、养小动物和带入电视剧,甚至见证和陪伴少年偶像组合的成长,都是养成思维的体现。

『纯粹

当然你可能要说,养小动物难道不是因为它们可爱吗?

喜欢少年偶像组合,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青春帅气吗?

打游戏难道不是因为它好玩吗?

对,你说的都对。

但是它们只是养成思维的包装。

在商业包装下,具备养成思维的东西,都有不小的生命力。

比如,给游戏账号设置成长属性几乎成了行业公式。现在市面上的各种游戏,哪怕只是个消消乐、打砖块,游戏工程师也得给你设置具有成长属性的等级、称号和标签等。

尤其任何第一人称的故事类游戏,如果没有个“宝宝”或者“宠物”,基本上都不好意思打广告。

竞技类游戏,是依靠等级来划分自己的养成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自己的养成需求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年轻人聊到游戏等级时,会用各种段位介绍自己,本质上,就是在展示自己在某款游戏中的养成过程。

丁克也是一样的。选择做丁克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要么后悔没生孩子,要么就得找个替代物,比如小猫小狗,甚至是成长性极强的游戏账号。

内涵

别管人们对成功学有多么排斥,本质上成功学会一直存在。因为不同阶段的人的诉求是不同的。而年轻人对自己的成长诉求是非常高的。

人对别人有期待,是希望他有更大的成长。所以,当年轻偶像做出一些成绩时,最骄傲的就是年长的粉丝,他们会把他的成绩视为自己“养成”的贡献。

人对自己有期待,就有持续成长的冲动。

为什么读书、锻炼和思考在任何国家都被视为好事?

因为它们能够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成长。

相反,如果一个人觉得读书对自我发展没用,就会觉得读书无用,觉得早点上社会赚钱有用。

但不管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本质上只要是能够服务我们自我发展的事,就会被定义为好事。

所以,对学历的争执是个错误,有的人适合用学业实现自我发展,而有的人适合用社会经验实现自我发展。

方式不同,结果相同。

对外,不管是游戏还是什么其它的东西,你都不能让养成思维牵着鼻子走;对内,只有你意识到养成思维的存在,你才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

总结一下,今天的晨读可能有点晦涩,不太容易懂。但是多读两遍,多看看自己的生活,你就知道从国家发展、城市建设、公司经营和人的成长,都在被养成思维所支配。你也就越了解自己选择背后的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