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牧堂 | 群仙贺寿 吴带当风

 廿氏春秋 2021-11-26
图片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

逆来顺往,旁见侧出

横斜平直,各相乘除

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

盖古今一人而已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群仙贺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主题,尤其在瓷器上应用颇多。然人物绘画向来主张以神君形,点线笔墨间的把控和处理极其考究。自牧堂矾红群仙贺寿茶圆所绘人物仙风道骨,衣袂飘飘,大有「画圣」吴道子人物画之清逸气韵。此件作品巧夺天工,设色秀雅,场面喜庆,笔致精细,线条挺拔,寓意祥瑞,绝非凡俗之物。

系出名门

自牧堂矾红群仙贺寿茶圆图样源于康熙帝六十大寿贺礼——清康熙矾红群仙贺寿图碗。圣祖六旬万寿节在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为了这个意义非凡的节日,宫廷内外均竭力筹备,于此之前一年,郎廷极榷陶江西,精心制作一批质量上乘的瓷器上供御用。

图片
图片

清康熙矾红群仙贺寿图碗

©纽约佳士得拍卖,2011年3月25日,第1765号

《陶雅》有载「仁庙六旬万寿,所制瓷品颇多,盘碗碟盏,花鸟虫鱼,几于无美不备」。对于康熙矾红群仙贺寿图碗,陈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康熙官窑彩碗上画过海八仙,并无海水,面目秀异,身段灵活,乃叹康窑画手非后世所及......此则六旬圣寿贡品也,衣褶皆系淡色抹红,亦颇不恶。此后画笔益工,而殊显板滞」。

图片

清康熙群仙细节←       →自牧堂群仙细节

图片

与康窑名品相较,自牧堂茶圆形制略小,外壁绘寿星、东方朔等群仙毕至,寿桃灵芝、仙鹤灵鹿相伴左右;细观可见自牧堂群仙服饰线条的流畅度和动势更足,部分素衣仙人的服装上还增添了团花纹饰,如拿着葫芦的仙童和扛着寿桃的东方朔等,更彰显其尊贵身份。这些方寸间的精雕细琢,不得不令人感叹艺无止境、匠心可贵!

图片

瑰丽色泽

描摹仙家人物,用釉下青花则稍显凝重,粉彩又略厚浊,唯矾红甚妙——轻盈透亮、喜庆祥和、飘然欲仙。矾红釉又称珊瑚红、抹红,诞生于宋代,在明代瓷器上广泛应用,康熙时期对矾红彩的掌控达到了顶峰,正如陈浏所言「康熙抹红,其色正朱,鲜明夺目,断非雍乾所能及,若官窑彩碗尤为绝佳」。

图片

自牧堂矾红料以康窑红彩为基准,将原矿青矾经过煅烧、漂洗、配比、研磨、过筛等诸多繁复工序,数次调色试色制作而成,呈色澄亮清透,雅妍莹润。群仙贺寿图茶圆人物以矾红彩描绘轮廓,平涂敷色,又以墨彩勾勒须发,细节刻画毫无犹豫之笔,衣纹褶皱虽只矾红一色,却极富层次动感,精美绝伦。

吴带当风

自牧堂作品最令人叹服之处就在于纤毫毕现的精湛画工。群仙人物的开脸、服饰上的花纹,灵鹿的毛发、仙鹤的羽翼等各处细节都展现了自牧堂画师的深厚功力。尤其是人物开脸,点线之间的细微变化,寥寥几笔就刻画出迥然各异的脸部轮廓;点睛一笔蕴含着人物的精、气、神,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图片

众仙飘逸灵动的服饰最是精妙,画师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线」绘就了翩眇俊逸的仙人羽裳,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典型的吴装人物画法。

图片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手卷纸本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品

吴装始于唐代绘画大师吴道子的人物画。吴道子画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笔势圆转,衣带飘举,富有节奏和动感,后世誉为「吴带当风」。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

图片

此款作品正是与吴派画风一脉相承——人物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形态。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绝妙效果。

图片

自牧堂以多年制作仿古瓷的宝贵经验,致力于将高不可攀的馆藏级古瓷精品摹古成为玩家们茶席上的、可随时把玩的器物,让大家有机会近距离的欣赏和触摸到几乎可以比肩宫廷御瓷的当代艺术珍品。自牧堂矾红群仙贺寿图茶圆无疑是其中经典代表力作之一,以此共赏!


| 欣赏 |

自牧堂 | 矾红群仙贺寿图茶圆

- The End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