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于创造“有”,勿忘强化“无”

 道德经学用 2021-11-26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 —《道德经》


主播 | 宏业   修音 | 一林   图编 | 洁莹
今年七一是党的生日,在这一天我光荣地被评为“地区2019年度优秀党员”。在此之前领导推荐我时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觉得自己还差得很远,还有很多同志都比我做得好,但长期在《道德经》学用这个平台上进行公益服务所养成的习惯让我不习惯拒绝,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我要担当。
回想上次获得这个优秀党员的荣誉还是在十六年前。那时我第一次担任一个部门的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我已经连续获得了5次优秀党员的荣誉,可是当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后我却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荣誉。是我出现了问题吗?当然不是,我是觉得作为领导应该把荣誉让出来,让给那些更辛苦更需要荣誉的人,所以尽管我有足够的权力给自己争取这样一个名额,但我一直到离开这家公司也没有这样去做过。
这次面对这样的机会,我也想过是不是让给别人?可我又觉得推掉这个荣誉就是为自己少担当找理由。当我是一名优秀党员的时候,我责无旁贷的就要多干、多担当,因为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我的责任。
巧的是没过几天就有一个让我尽责任的机会来了,街道党委组织各辖区单位去张家口定点扶贫,我马上报名参加。一路上往返8个小时的车程比较考验人,因为大巴车上很多椅子靠背都不能靠,倚靠就会向后倒到后面人的身上。一路往来我只能全程保持类似恭敬态的坐姿不倚靠椅背,如果不是学用老子道德文化习惯了这样坐,那这一路就真受罪了。我觉得这是一次对检验我心态的小测验。
事隔几天,我开车在一个路口被后面一辆车追尾。因为当时是高峰期,堵车也很严重,当我下车查看后发现,车后保险杠有两个轻微伤痕,不严重可修可不修。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追我尾的女司机就下来说:“划伤不明显,你自己修一下就行。”我看到后面堵得长长的车队,想都没想就说:“好”。我们开车各自离去,我想就当我为缓解交通压力做了点贡献吧。
《道德经悟道心得》一书中告诉我们: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因为我们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会是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心态会造成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则会带来不同的命运轨迹。外界的种种“有”,最终化解还是要靠内在的“无”
老子文化当中对有和无的论述和辩证达到了哲学的最高境界。有无既相生,有无也相对。有和无就是任何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缺一不可,少一则不成立。世间无论是人还是事都是由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有无组成,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时的争执,就是因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当我们站在更高层次看待同样的问题时是没有什么对错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外在的条件,给人带来便利,但是“无”体现价值的最大作用。
我们的身体是有,但只是外在的体现。我们为了强化这个“有”去游泳、去健身、去做各种运动。但是肌肉再强健也不能让我们能真正幸福和安康,否则运动员们一定是最长寿、最不爱得病的人。所以要想天长地久就离不开对内心“无”的修炼。健康的身体加上一颗同样健康的“心”才符合健康长久的自然规律,才是和谐的身心。
我们企业的高楼大厦是“有”,但无论有多好的产品,如果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和立德合道的运行也无法让企业和谐发展。
就国家社会而言,法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有形的法律离不开无形的道德支撑。当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时,再强大的法律也会被人找漏洞、钻空子。只有道德这个看不见的法律不断提高,当人们高度自觉地共同遵从法律,共同维护公序良俗时才会让社会减少纠纷、减少犯罪、减少不满,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当我们在“有”的基础上放空自己,让自己真正处于“无”的境界,各种优秀品质才能不断融入,就像《道德经悟道心得》中所说: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这四味心药合一,专治各种是是非非。是非少了,我们的幸福就来了。
关注【道德经学用】,牵手传播大爱

原文摘自: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作者:逯岩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本文图片素材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速告知,我们会立即纠正。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