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荐读:《倩达的秘密》

 春天的花开Iris 2021-11-26

几年前曾旁听过一位大学老师带领初中生读书会,共读的是人类学著作《桑切斯家的孩子们》 。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但即使作者使用了去学术化的语言,那仍旧是一本以人类学调查方式完成的记录文学,对中学生读者的认知能力、心智成熟度和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当时我想,也许能找到一部更合适中学生阅读的可以谈论贫穷这个主题的作品。

目前我觉得《倩达的秘密》是可以拿来尝试的。

忍不住先吐槽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和内页插图,除了可勉强看出女孩是有色人种,其它的内容都无法判断,封底的简介文字也没有透露“天机”。而国外各种版本在书名上就有一个小小的红丝带,故事和艾滋病有关即不言而喻了。

是的,这是一本少见的艾滋病题材的YA小说,且故事发生地在非洲,而且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16岁女孩倩达的生活是目前生活状态下的我们国家的中学生包括成年人都无法想象的。

故事一开始就是同母异父妹妹的死亡,倩达独自去为妹妹买棺材,接着就提到父亲和两个哥哥以及好朋友父母的死亡,再接着是第三任继父的死亡,直到最后妈妈死去。故事中有几处场景都是在描写葬礼。饥饿、死亡、被强暴、家族的诅咒和唾弃,贯穿这个故事始终的是倩达梦魇一般的生活。

《倩达的秘密》

那这样的作品凭借什么获得普林兹文学奖等奖项在内的20多个奖项?我们为什么要让中学生来读这样的作品?仅仅因为它是一部了解艾滋病的虚构作品吗?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福斯特认为,考察一个人物是否扁平,就看他是否能以让人信服的方式让读者吃惊。女孩倩达从小到大都处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的生活状态中,她的经历坎坷到足以打垮她几千次。但她一次又一次做出令人吃惊的行为,直到最后收留为赚钱卖身而感染HIV的好友艾斯特,最后的最后独自一人回到老家把身患艾滋病的已处于等死状态的妈妈接回家。故事中的另外两位成年女性,不论是妈妈还是塔法太太都展现出恶劣生存条件下女性身上特有的韧性。


但我估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冒出来许多疑问:这么多的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大家都已知道艾滋病却讳疾莫深?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艾滋病患者?倩达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摆脱这噩梦般的生活?

查资料可知,非洲是艾滋病的重灾区 ,占全世界人口近 10%的非洲 ,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数却占全球的 70%以上。为什么非洲有如此多的艾滋病患者?

这其实和非洲整体的贫困状况紧密相关。越是贫困的国家 ,艾滋病患者越多越集中。由于生活环境恶劣, 教育水平低,对艾滋病的认知非常有限(一如倩达居住的社区对艾滋病的态度),再加上经费有限、缺医少药、防治手段落后等原因 , 艾滋病在这些国家肆无忌惮地泛滥。

目前来看,想从根本上遏制艾滋病 ,必须先消除贫困, 否则遏制艾滋病蔓延将成为一句空话。可是非洲为什么如此贫穷?又怎么能够消除这样的贫困状态?可以像中国一样来场消除贫穷攻坚战吗?从一本艾滋病主题的作品自然而然切入到对贫穷问题的探讨以及国内外的现状差异。


《贫穷的本质》

这时可以借助《贫穷的本质》一书中的部分见解。两位经济学家用大量的实际和对照案例,从饥饿、健康、教育和人口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直面贫穷的本质。书中多次提到一些贫困国家就是《倩达的秘密》故事发生的那个距离我们遥远的世界。匪夷所思的是,葬礼居然也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倩达的秘密》里提到葬礼的花费会耗尽终身积蓄也是这本书里提到贫困国家的常态。


那么到底该怎样援助这些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赤贫国家的人们?《贫穷的本质》给出了一些实际考察记录和实验以及大量的数据。面对贫穷家庭改变现状面临的诸多困境,作者还是保留了相对乐观的看法。这样,我们的阅读就从虚构作品自然过渡到非虚构作品,从对贫穷和疾病的故事性了解进入到探讨社会真实状况、表象后面的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上。有效的、有价值的阅读就在慢慢发生了。

在作者阿伦·斯特拉顿的官网上,我发现了他写的一份长达26页的《倩达的秘密》导读手册。建议在阅读本书前对非洲的文化、地理情况、音乐甚至奴隶贸易都做一些了解,然后再进入文本的阅读,并在最后为老师提供了一些影印资料和网站去了解更多信息。

我建议除了《贫穷的本质》外,再加上Why Poverty的8集纪录片一起,这样的阅读体验会更立体、丰富和多元。

豆瓣|春天的花开Iris

新浪微博|春天的花开Iri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