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书之《教儿童学会思考》

 春天的花开Iris 2021-11-26

对儿童哲学的最初了解,来自于阅读杨茂秀教授的儿童哲学课实录作品《谁说不能用筷子喝汤》。后来陆续又读了马修斯的《儿童与哲学》系列,确实感受到了儿童哲学的独特魅力,但对儿童哲学探讨实际该怎么开始做,其实并不明确。

最近读到罗伯特·费希尔的《教儿童学会思考》,发现这本书是非常具有实操性的一部著作。

作者:(英)罗伯特·费希尔(Robert Fisher) 著

很多人都同意杜威的观点,即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这不是告诉他们思考的内容,而是帮助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教孩子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一个好的思考者应该是怎样的?过去几十年到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通过明确的思维教学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儿童哲学因为什么能成为最具有实践性的思维教学活动呢?

在带领的儿童阅读课上,我曾注意到有孩子对于需要明确给出自己观点和看法的问题,很难做出回答;还有孩子对需要把自己带入作品中角色来决定“你会怎么做”时,会难以判断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更别说去考虑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了。康德说“判断是一种特殊的才能,他只能被实践,而不能像知识那样被传授”。如果没有合适的实践机会,这个判断能力的提升从何而来?

儿童哲学项目的先行者李普曼认为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之间、在推理和情境之间、在纯粹的智慧和应用智慧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而儿童哲学就是很好的方式了。儿童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强化判断力”,它通过对话这种方式(对话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寻求人生最基本问题答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关怀性思维。前两种思维对普通人而言并不陌生,而关怀性思维是一种同理心的表达,包括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及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尊重,也可以理解为常说的“情商”。

团体探究是进行儿童哲学活动重要形式。孩子们与老师围坐一圈,共同阅读、讨论和聆听。这样的团体探究方式旨在提供一个安全的思考空间,鼓励孩子们对意义和价值进行公开讨论。这本书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阐述如何在课堂上创建一个探究团体,给出了整个流程并呈现了案例。

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良好的探究团体中除了认知维度之外的道德维度的部分。目前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会给出某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常常是通过枯燥的教材和老师的说教进行的,如果能够引入团体探究来讨论,会不会变得更有趣味,也能让孩子思考更多呢?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道德困境,关于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总是更能激发讨论和辩论。这一点,正如本书里大量引用的孩子们对哲学探究的看法一样,孩子们认为在儿童哲学课上会探讨一些关于意义的问题,这是在别的课堂不会有的。

故事是孩子们学习哲学最常见的起点,也是发展思维、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自然手段,故事可以创造出更多可能的世界,作为探索的对象最为合适。在团体探究中,和儿童一起反复研究故事的文本,解读故事并且讨论故事中的问题,是促进思考最好的方式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文本都可以用来激发哲学讨论,作为团体探究的刺激物。

李普曼并不赞同将儿童文学做刺激物,认为散漫的文学元素让智力关注点变得不那么清晰,但本书作者更倾向于任何叙事文本都能成为哲学探讨的刺激物,不论是儿童文学、图画书,还是诗歌、图片和手工艺品。

建立了良好的团体探究氛围,选择了有效的刺激物,就是采用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进行哲学讨论了。

苏格拉底式对话可以帮助推进深度对话,本书将苏格拉底式提问逐条分别列出,包含需要澄清的问题、探究原因和证据的问题、探索不同观点的问题、测试含义和结果的问题、关于问题/讨论的问题5个大类,每个类比下都给出了5-6个具体可用的开放性问题。

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作为促进思考的邀请问题。如何进行苏式讨论,作者还给出很多策略,比如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这也是我在阅读带领中喜欢用的方式,故意提出相反的观点,或者给出反例来挑战孩子,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观点给出理由。

儿童哲学的团体探究对引导者来说是具有较高的要求的,如何成为一个“观点和看法”的助产士需要其他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但对儿童阅读的带领者来说,即使不能进入到哲学探讨的层面,借助共读的优质儿童文学作品,建立良好的团体探究氛围,仍旧有可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关怀性思维。我相信有意识的带读者能让阅读讨论不仅仅停留在认知水平层面,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元认知过程:让孩子们去思考自己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