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峰:我的前半生(82)

 早6点半 2021-11-27

十二军械所里

04团结攻关 空弹上天

每年,合肥民兵高炮打靶训练要都必须在巢湖边上的无人区进行。这样做,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很不安全。如果高炮训练在市内能进行,那该多好啊!,合肥军分区军械所进行了“空弹”研究,并最终攻克了这个难关。

模拟实弹的“空弹”研究是上任老所长未做完的事业。所谓“空弹”就是指“空炮弹”,这种空炮弹是用胶木装铅制作而成的。“空弹”像真弹一样放在大炮上供民兵训练使用,只要控制炮口在仰角40度以上,炮口前方在炮弹射程之内没有危险目标,就可以安全使用,其效果同实弹一样,只是“空弹”打中目标后,就会在空中自动炸成粉沫,打不中目标,“空弹”飞行一段距离后,也会自动炸成粉沫。刚上任的所长徐光学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攻关小组,继续此项研究。正向赵小明同志提的那样,军械所把“空弹”上天作为研究的主攻目标之一。

为此,所里成立的专门科研小组,所长徐光学亲自挂帅,成员由赵小明、赵运泽、吴宗阳和程林高等人组成。赵小明,河北人,1959年出生,29岁,擅长钳工,是军械所里的技术骨干兼出纳会计;吴宗阳,江苏人,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37岁,擅长钳工,是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赵运泽,江苏人,中共党员,1956年出生,31岁,是一名枪修工,兼主办会计。三人是军械里的老职工。

“空弹”研究在上一任所长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是,其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还没解决,那就是如何制作“弹头胶木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会上,徐光学首先发言:

“大家辛苦了,我们攻关小组一定要拿下这个研究项目。现在,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只拦路虎。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一定要解决掉这只拦路虎。下面,大家发言,各抒己见。”

“现在,我们遇到的技术问题是,不知如何制作弹头胶木模。据我所知,这项技术一般只有轴承厂或者兵工厂能够解决。” 赵小明说。

“好,只要有人能解决,就好。” 徐光学说,

“技术问题必须抓紧时间解决,否则,我们无法继续进行研究。”吴宗阳说。

“我老家桐城有轴承厂,我们可以去请教。”徐光学说,“不过,我们的研究经费也有困难。我要向省军区后勤部申请,下拨经费,再派一辆专车供我们出行。”

“好。我们就先一跑趟桐城,如果解决了,那最好不过了。”赵小明说。

“桐城如果解决不了,我就都直奔舒城原晓天兵工厂去求教。”吴宗阳说。

“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我相信,我们这个研究项目一定能够成功。

会上,大家发言积极,纷纷献计献策。会后,徐光学草拟一份申请报告,向省军区军械处申请下拨经费。省军区对此项研究很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后,同意下拨经费。春节后,这毕款子就打到军械所的账户。与此同时,上级又指派省军区军图库主任张先华同志临时到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来配合搞研究,并调来一辆吉普车供军械所搞科研时使用。

经费到了,车也有了。上级还派人来帮助,徐光学带领的科研小组干劲更足。尽管刚过完春节,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可是,军械所的“研究员们”却不能这么做,为了解决弹头模型,张先华、徐光学带着赵小明,踏上寻找技术的征途。张先华,个头一米八左右,穿着一身军衣,很有军人气质,干事雷厉风行。赵小明是个老职工,身高一米七左右,工作很踏实,年轻有为,聪明能干,会核算,会画图。他们第一站就是去桐城轴承厂,请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尽管天气寒冷,路上有积雪,可是徐光学、张华先、赵小明还是从合肥出发了。吉普车,在阴沉沉的天气里,在茫茫的雪野里行进着。有雪的地方,洁白,宁静;有车走的地方,线条简捷,明快,沿途山丘无处不充满诗情画意。可是,正在他们欣赏外面雪景的时候,天空又飘起雪来。行进在合安(合肥----安庆)公路上的吉普车,就像一头穿梭在雪中的小象,动作有点迟缓。不过,在从合肥到桐城还算是比较好走,因为这条道路并不险陡。经过近三小时的行程,他们来到桐城县轴承厂。轴承厂厂长热情接待他们,可是桐城县轴承厂没有此项技术。厂长的态度相当诚恳,一点不像有保留技术的样子。不过,徐光学也不算白来,他们从轴承厂厂长那里得知,舒城县晓天兵工厂一定有这项技术。徐光学等人接受了轴承厂长的邀请,在轴承厂吃中饭。

中饭后,徐光学等人立即上路,奔赴舒城县晓天兵工厂。此时,雪已停,但天还是阴沉沉的,似乎更冷。迎着困难上顶着风雪走,是革命战士应有的战斗豪情。那辆吉普车又蹒跚地走出桐城县轴承厂,向晓天兵工厂行进。晓天兵工厂在山区,路不太好走。下雪天,路就更加难走。雪厚路陡,公路旁就是万丈深渊,吉普车行进这样的路上相当危险。不过他们感到安慰的是,天晴了。夕阳从西边的天上照过来,风景煞是好看。高山松树披着白色的银装,没有风,只见漫山是雪。山静静的,连鸟雀声都听不见,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

但是,为了“空弹”技术,徐光学也没有太多的心情去欣赏美景。他只想抓紧时间赶路。吉普车没有防滑链,不能开快,万一滑下山崖,那可是车毁人亡。遇到上坡,吉普车爬不上去,徐光学、张先华、赵小明等就不得不下来推。在一段上500多米坡路上,他们硬是推了500多米。直到天黑,徐光学等人才赶到晓天兵工厂。

兵工厂的领导见是部队上来的同志,便殷勤接待。在晓天兵工厂,徐光学几乎又是白跑一趟,因为晓天兵工厂停止军工生产,已转为民用产品生产,而且整个兵工厂都准备搬到合肥××附近重新建厂。徐光学、张先华听后,有点失望。徐光学还是抱着一丝希望,问:

“请问,厂长同志,你们这里还有没有同志会这项'弹头胶木模’的制造技术。”

“这里的同志都不会了。”厂长答道。

“那么,原来会这项技术的同志在哪里?”徐光学问。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该同志已转业到地方,现在在合肥胶木厂工作。我想,合肥胶木厂一定能够解决'弹头胶木模’技术的。”厂长说。

“只要合肥有技术能解决,这一趟也不算白跑。”赵小明说。

“对!”徐光学答道。

晓天兵工厂款待了徐光学一行人。是晚,他们在晓天兵工厂招待所里住下。经过一天的奔波,大家都点累了,可徐光学却精神饱满。他没有立即上床睡觉,而是走出招待所,看看这深山雪夜的景观。这个晓天兵工厂是别有一个小天地。借着灯光和星光,徐光学发现这里有幼儿园、学校,有邮政所、菜市场、医院。交通虽不发达,却也方便,因为有一条公路直通几十公里之外的舒城县。

雪夜,一切静悄悄的。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城市的灯火,只有幽蓝的天空,和天空上挂着的那半轮明月与几点疏星。山头积雪在月光下显出一种灰白色,并不像阳光下那么刺眼。夜风不大,却很冷;能听见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狗吠声。这似乎又让他想起老家----鲁谼山,因为鲁谼山披上雪,在月光下也是如此宁静与安详。许久许久,徐光学才返回招待所休息。

第二天上午,徐光学、张先华、赵小明等驱车回到合肥。

回到合肥的当天下午,徐光学就与赵小明、吴宗阳直奔合肥胶木厂。在胶木厂,徐光学等人说明来意,厂长一口答应,愿意帮助军械所搞好此项技术。于是,赵小明把军械“空弹”的设计图与技术拿出来,与胶木厂里的技术员共同探讨。胶木厂答应先按尺寸制作模型,把模型胶木弹头制造出来。

不出一个星期,合肥胶木厂就把这种胶木弹头的模型就制造出来了,送给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检验,结果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原来设计的要求。徐光学一看条件成熟了,就立刻同胶木厂签订合同,让胶木厂生产弹头胶木模具。等到试验成功后,军械所再同胶木厂签订长期合同,批量生产。

胶木厂的首批模具运到军械所后,赵小明、吴宗阳等立即投入工作。攻关能手们运用生产高炮试炮用的砂弹体和采用既能保证强度又安全可靠的原料加工的弹头进行组装,使成本低于同类产品30%。他们把真炮弹的弹头拨开,把里面的火药倒出来,再把铅粉装进胶木弹头安装好,其重量和真正的炮弹一样,一枚“空弹”造好了。这就是37毫米“空弹”。那么,这种“空弹”在训练时是否和真炮弹一样有效呢?这还得通过训练来检验。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空弹”是否管用,只要把它放进大炮里就知道。当民兵进行高炮训练时,合肥军分区批准了军械所带上研制的“空弹”参与训练。

在野外高炮训练场上,赵小明与吴宗阳把亲手研制的“空弹”放入大炮,然后站到安全线外。徐光学站在高炮训练指挥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装上“空弹”的高炮。徐光学尽管成竹在胸,但此时此刻还是有点紧张,万一这颗“空弹”在设计上出现漏洞,那他们的努力将被宣告失败。

一声哨响,指挥手挥动着手里的红旗,高声喊道:“前方300米,炮口45度,放!”

只听“轰!轰!轰……”。所有大炮都响了。一排“空弹”弹飞上天空,中气球目标后统统化为彩色的灰烬,没击中目标的“空弹”飞行一段时间后,在空中自动爆炸,也化作彩色的灰烬,那效果同真弹一样。徐光学那紧绷着的脸上露出笑容,赵小明与吴宗阳二人相拥在一起,喊道:

“成功了,成功了。”二人高兴地躺在地上,又孩子似地跳起来,奔向徐光学。徐光学走出指挥台,同他们热情握手。徐光学说:

“谢谢你们,终于成功了。”

“谢谢徐所长的支持。”赵小明与吴宗阳异口同声地说。

又经过几场演习,军械所发明的“空弹”发发响,发发连。其运动、音响、气氛和真弹一样。使用时只要炮口控制在40度以上,炮口前方不要有危险物就行。

军械所趁热打铁。他们很快又研制开发出12.7毫米和14.5毫米“高机空色弹”。其射击的音响、气氛和真弹也一样,对枪没有任何损坏。“高机空色弹”在使用时要控制好枪口不低于40度,在其射程50米之内没有物体就行了。

“空弹”“高机空色弹”不但适用各种演习,锻炼炮手的适应能力,也可用来检验火炮的技术性能,如火炮的动作、连动、后座量的测定等。这项技术试验成果给全合肥市民兵高炮训练节约军费近百万元,给省军区每年“高炮”“高机”训练节约了几百万元,给全军的高炮训练、高机训练节约资金就无法计算。

【作者简介】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历任合肥军分区军械仓库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开发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安徽日报社审计处处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总监。

另曾任《中华讯报》记者;《市场了望》编委;安徽日报主办的《适用专利技术》主编。

    曾获“江淮十杰”,军队青年企业家、安徽省军区“四有”干部称号、安徽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安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安徽省高级审计师评委会会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会员。先后在《诗歌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故事、诗歌、散文、论文1500多篇(首),110多万字。合作出版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三峡》,著有诗集《月影花情》;散文集《心语足音》《爱与人生》;长篇人物传记《奔驰人生》(上、下)。其个人传略载《中国企业家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六部辞书。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