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杨丁富公后裔与泰和核对谱糸情况

 新世纪观察 2021-11-27


近期以来,穿青人李裕智认定丁富公家族谱糸上接不了江西,是土著,特公布与泰和核对谱糸的过程。

作为丁富公后代来讲,大方谱上其曾祖是清一,清一生通玉,通玉生正全,正全生丁富。《黔杨记》写是一清,由于《黔杨记》不是丁富后代写的,故我们认可清一,无论一清还是清一,江西泰和清溪马公桥处明朝宰相杨士奇分支有谱,谱书上一清,清一都有,哪个有闲心他都可以去查证。纳雍谱上清一为丁富十四代祖应是笔误。因为列不出清一到丁富之间的12代祖人。

杨士奇在谱序中写到,"故有谱,刻石县西延真观。元季观毁于兵,石坏,刻本亡逸。士奇求之廿十余年不得。"泰和家谱毁于元末战火,后人与芳复修。因此,族谱不是百分之百精准,族谱写到,"清一郎,一子与才",而我族谱写到,"清一,生一子通玉″,由于我祖丁富在明初就迁贵州,江西谱也毁了,复修谱时也许漏记这也是可能的。这是就现在还在的资料来印证。如果就杨汝楫提供的本支家谱记载来看,他曾寄族谱给贵州安顺杨维森,纳雍杨德忠亲自去他家也得了谱,谱载:"清一生通金、通玉、通满、通堂,通玉生丁富、丁贵、丁山。″但是先生去世了,现在原谱也丢失了,虽载于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据杨永明、杨维超等七八位老人也证实1962年家族大会上杨德忠从杨汝楫处拿来谱书,内容与《弘农杨氏族史》记载也是一致的。但是人死了,江西杨汝楫子女也没有保存好家谱,导致一些人讲杨汝楫没有写过家谱,结果他写谱的情况被杨维森记在书中详详实实。这就说明,泰和谱很多都是自修的,居然还有东西两派之说。所以,我谱是坐着亚军打冠军。提出士奇家谱上,有清一,而我谱上也有清一,那么,打擦边球也是能打上的。实际上,汝楫家谱虽然没有了,他的谱曾经在我族展示过,也记入《弘农杨氏族史》,那就从清一到丁富完整记载了。另据我与泰和清三后裔杨小荣核对,宗亲提出《泰和县志》《泰和地名志》以及《吉安新闻网》(2017年12月15日)《泰和白口城》一文资料,泰和白口城是汉代庐陵县治,与泰和清溪相隔一条河,在清溪有座桥马公桥,正是清三一脉居住的地方庙巷附近,我谱记载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就是此地。值得指出的是大方现谱载什么大桥头小桥尾这个记载不知是在哪弄的,我查其乾隆谱上只有大桥头之说,各地手抄谱也不见什么小桥尾的记载。可能又从其它姓氏中去抄的。关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小桥尾这个记载,贵州很多人都自称出自这个地方,有不少专家,网民也都质疑此地名之存在。不管存在与否,我谱能够对接江西族谱说明我杨丁富之上就是汉族。穿青发源于流长,只能讲杨发之下部分家族演化为穿青。

最重要的是,《丁富公总谱》进行了统计,从流长迁出者十余万人,多为汉族。据《清镇百科记载》流长杨家院穿青杨姓仅两百余人,杨家人更少,两处迁出的算十万余人吧,两千年统计穿青人口67万人,穿青人几十个姓氏,杨姓分摊下来最多3万左右,搞举手表决,丁富公后裔绝对选择认汉族。

总之,李裕智怎么搞穿青识别杨家人支持,整个穿青人也支持。但是否定他人家谱这是不可取的,听凭李裕智胡闹,他将会把穿青人打回旧石器时代。(杨勇2021年11月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