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它包括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在麻醉药发明之前,进行外科手术就如同经历一场酷刑一般。 东汉神医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先例,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即采用酒服“麻沸散”,使患者服下后失去知觉,再施行腹部手术。据考证,麻沸散的主要组成为曼陀罗花,内含东莨菪碱等成分。 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大类。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和骨骼肌松弛。局部麻醉药则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意识清醒条件下,引起局部组织暂时痛觉消失。 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全身麻醉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又称挥发性麻醉药,即经气道吸入而产生全麻作用的药物。静脉麻醉药则为经静脉注射或点滴而产生麻醉作用的药物。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在1772年制造出氧化亚氮,即笑气,为麻醉学提供了药物基础。1800年,英国“气体动力研究所”的汉弗莱●戴维(Humphty Davy)完成了他的论文。题目为《主要涉及氧化亚氮和呼吸的化学和哲学研究》,他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写了自己和同事使用氧化亚氮后的感觉:我从汞封的气体容器中吸入纯的氧化亚氮,立即产生欣快的感觉,在实验中期,欣快感达到高潮,然后逐渐消失,肌肉上的压力感觉也消失了不再有感觉。同时自控的能力完全被摧毁,因此,我张着口的嘴唇逐渐垂落下来。氧化亚氮能使人欣快,甚至能引起难以控制的狂笑。这项新发明传入到新大陆美国后,立即被美国的杂耍艺人,当作了一种寻欢作乐的新方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英国化学家的研究,变为美国艺人的“生财之道"似乎是可悲的,但是被“有心人"观察,并把笑气发展成为外科麻醉药,又可谓是“无巧不成书”。 1844年12月10日,美国29岁的牙科医生韦尔斯(Horace Wells),和他的妻子,一同到康奈狄卡州的哈特福德去看一次舞台表演,表演者吸入笑气后,很快就变得狂躁,并跳下舞台在表演厅里追逐一名男子,不慎摔倒在一张椅子上,在腿部划了很深的一个口子。但韦尔斯注意到表演者若无其事,丝毫没有疼痛和不舒服的表情。有心的韦尔斯就想到,笑气也许能应用于牙科 第二天,韦尔斯吸入了一袋笑气后,让助手迅速地为他拔除了一颗智齿,韦尔斯苏醒过来感觉并不疼,于是他兴奋地说道:“拔牙的新时代到来了”。这句话后来被记录在麻醉学的史书中但是,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较弱。后来韦尔斯在向哈佛大学学生,进行一次“无痛拔牙"表演时,由于笑气用量不够而导致失败。 1842年3月30日,美国医生克劳福德●威廉森●朗(Crawford WilliamsonLong),将洒有乙醚的毛巾捂在患者的口鼻上,成功摘除了其颈部的囊肿。威廉森●朗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对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在病魔面前,人类的尊严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因此,1842年被认为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3月30日这一天也成为美国的国家医生节。但遗憾的是,朗当时并没有立即发表他的成果,直到1848年才将成果公之于众。发表在《南方医学与手术杂志》上。 在目睹了韦尔斯在哈佛大学的表演失败后,韦尔斯的学生,牙医威廉●莫顿(WilliamT.G.Morton)就在考虑,如何使用更好的麻醉药物,莫顿向医科学校就读时的化学教授查尔斯●杰克逊请教,杰克逊建议他使用乙醚。于是莫顿先后用他太太的爱犬和自己做麻醉试验,并获得成功。1846年9月30日,莫顿用浸有乙醚的手帕捂住自己的口鼻,使自己麻醉,七八分钟后他苏醒过来,感到非常兴奋。当天晚上有名病人因牙病找他治疗,莫顿使用乙醚迅速为患者拔除了病齿,病人毫无痛觉,感到非常满意。手术告捷引起了麻省总医院外科医生亨利●比奇洛的注意。1846年10月16日上午10时,麻省总院一间圆形阶梯教室内,很多高年资医生聚集在这里,欲探究乙醚麻醉的神奇功效是否可信。68岁的外科主任约翰●沃伦亲自主刀,切除一名病人的先天性 下颌瘤,莫顿则在一旁手持乙醚吸入器进行给药,手术非常成功。病人感觉一点都不疼。1846年11月18日,比奇洛在波士顿日报上对乙醚麻醉这一历史性场面,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很快被传播。莫顿成为第一个在新闻媒体前将吸入麻醉带给世人的医生。乙醚使“无痛外科手术”得以实现,患者不再因剧烈的疼痛而休克或死在手术台上,医生也不必在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匆忙手术。在莫顿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因为他,手术的疼痛得以预防和消除。在他之前,手术极度痛苦在他之后,科法战胜了疼痛。 乙醚具有麻醉期清楚,易于控制。具有良好的镇痛及肌肉松驰作用等特点,但易燃、易爆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当医生们在烛光下进行手术时,火灾频频发生。1847年,苏格兰外科和妇产科医生辛普森(James Y. Simpson),开始寻找乙醚的替代品。他发现氯仿具有麻醉作用,而氯仿作为麻醉剂比乙醚要稳定得多,随后被用来进行分娩镇痛。1847年11月辛普森在爱丁堡的一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果。此后,氯仿迅速地普及开来。1853年4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使用氯仿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生下了第八个王子。 但后来研究发现,氯仿易致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和肝毒性,已被弃用。在烃类及醚类分子中引入卤素原子可降低易燃性,增强麻醉作用,但却使毒性增大。后来发现引入氟原子,毒性较小。从而相继发现了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吸入性全麻药。 1990年上市的七氟烷,因诱导时间短,苏醒快,毒性小,尤其适用于小儿、牙科和门诊手术的麻醉。 静脉全麻药,又称为非吸入性全身麻醉药,这类麻醉药直接由静脉给药,其麻醉作用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目前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超短时作用的硫代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海索比妥钠、美索比妥钠等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由于脂溶性较大,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很快产生麻醉作用,同时其吸收分布迅速麻醉作用时间短。临床上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及复合麻醉。 依托咪酯,属非巴比妥类强效静脉麻醉药,作用强度为硫喷妥钠的25倍,注射20秒后即产生麻醉作用,维持时间约5分钟,主要用于诱导麻醉。 丙泊酚为新结构类型的静脉麻醉药,可迅速诱导麻醉,连续注射给药可以维持麻醉,具有入睡迅速、清醒快、恢复好、体内无蓄积、毒性小等优点。起效时间为30-60秒,维持时间约10分钟左右。目前已成为门诊短小手术常用麻醉药物。其麻醉作用可能与Y-氨基丁酸(GABA)受体复合物发生相互作用有关。 除了全身麻醉,还有一种重要的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手术都需要全身麻醉,如果连切除体表脂肪瘤都需要全身麻醉,那成本可就太大了。患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南美洲的原住民,自古以来就有咀嚼古柯叶的习惯,借此消除疲劳,增加力量,祛除疾病。1860年,德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尼曼(Albert Niemann),由南美洲古柯树叶中,首次提取得到可卡因,又名古柯碱。1884年,维也纳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将可卡因用于他的身体局部后发现,它可以使身体的某个部位,在短期失去知觉,而对中枢神经没有明显的影响。他邀请他的朋友,眼科专家卡尔●柯勒(Karl Koller)医生,共同来研究可卡因的用途。因为当时患者接受乙醚吸入麻醉时,面部覆盖太多,眼科手术操作空间明显不够。随后柯勒发现,可卡因对眼睛的确有局部麻醉的作用,即使是对角膜进行刺激,也不会有轻微的触感。当年9月,在德国海德堡市,举行的一次重要的眼科学术会议上,柯勒的惊人发现得到公布。但由于柯勒当时买不起火车票,所以他就委托一个朋友,在会议上代为宣读他的那篇论文。这篇论文当场引发轰动,在会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可卡因便因此而风行于整个欧洲和美国。 美国著名医学家威廉●霍尔斯特德(William Halsted),随后发展了局部麻醉法。确立了神经干阻滞麻醉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是,可卡因毒性较大,有成瘾性,这促使人们对可卡因的结构进行研究和改造,发现其中苯甲酸酯部分是局麻作用的重要基团。1904年合成了局麻作用优良的普鲁卡因,后者无可卡因的不良反应,其盐酸盐水溶性较大,可制成水针剂,是目前常用的局麻药之一。随后又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多种局麻药问世。 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过神经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作用,使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迅速和瞬息内流来实现的。局麻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直接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相互作用。截断钠离子内流通道,阻断局部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从而产生局麻作用,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麻醉药终于解决了人类的一个基本生命问题——疼痛。麻醉学也成为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学科。但是,麻醉药若被不法分子使用,危害社会或被滥用成为毒品。则会将人类带入另一个苦难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合理使用和管理麻醉药,让它真正给人类一个“无痛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