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天下三分,烽火连天无休止。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出了很多名臣,也出了很多有名的战役。 三国末年,在曹魏发生了一场对三国格局都影响至深的战役:寿春之战。 当时还是魏国“权臣”的司马昭跟魏国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交锋,东吴、蜀汉数十万将士也卷入其中。 这是一场“权臣”与“忠臣”之间的战争,魏国权臣司马昭胁迫魏帝与皇太后一同出征,以数十万兵力的优势打赢了淮南起兵的诸葛诞。 但是诸葛诞兵败战死后,跟他一样“忠心”的将士们却上演了感人至深的“宁死不降”的一幕。 兵败的将士们排成一列,一个一个地招降,拒绝的则当场斩杀,每斩一人就招降下一个人,直到所有人都被斩完了,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 诸葛诞 忠臣之反,寿春之战 寿春之战发生在三国末期,表面上看起来是魏国国内由于政治斗争而发生的一场叛乱之战,但实际上又不止涉及到魏国的国内政治,而且还涉及到了蜀国和吴国。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寿春之战作为“淮南三叛”的最后一叛,是一场涉及到三国全局的重大战役,可以说寿春之战的胜负结果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寿春之战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也是魏国忠臣诸葛诞身死之战。 曹魏末年,司马家族已经成为实际掌控政权的势力,当时,司马师平定淮南二叛之后就生病死了,临终之前将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 是的,就是后来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 在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眼中,司马一家人大权在握当“专政”权臣跟想要“禅代”谋朝篡位那是有根本上的区别的。 所以,诸葛诞可以在前两次淮南叛乱中与司马家一起平定叛乱,但在面对司马昭想要“禅代”的试探时,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魏国的忠心。 但司马昭刚接过大权,根基还不稳,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在洛阳巩固权势上,就暂时没有对诸葛诞下手。 诸葛诞也趁机会抓紧时间“倾帑藏赈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暗暗地培养自己的势力。 一直到了257年四月,在司马昭的授意下,皇帝下了一道诏令,征诸葛诞入朝当司空。 诸葛诞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陷阱,离开自己驻守的淮南肯定就是死路一条了,在隐忍了多年之后,诸葛诞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在淮南起兵,这也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 或降或死,生死抉择 虽然诸葛诞起事做足了准备,但司马昭毕竟手握曹魏实权,他召集了二十六万大军,跟魏帝和皇太后共同征讨诸葛诞。 这边诸葛诞起兵了,东边吴国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就抓住了机会,迅速对诸葛诞做出了回应,派遣了东吴大将军支持诸葛诞。 东吴大将军派出了六万人一边前往寿春城跟接应诸葛诞,一边屯兵安城,跟寿春城形成呼应。 但是司马昭带着二十六万兵力,毕竟人多势众。 司马昭充分发挥了自己兵力的优势,一方面布下重兵,把寿春城四四方方给围了起来,让里面的人出不来;另一方面派人牵制住东吴的军队,防止东吴军队救援诸葛诞。 诸葛诞和他们盟友们被困在寿春城里苦苦等待着东吴军队的支援,殊不知东吴的援军根本就近不了寿春城,同时,诸葛诞团队中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大。 先是有蒋班、焦彝、全端、全怿等出城投降,又有诸葛诞一怒之下斩杀文钦,导致文钦两个儿子也叛逃了司马昭。 司马昭不仅大度的赦免了文钦的两个儿子,还让文钦的两个儿子在寿春城外大声的喊: “我们是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你们还怕什么?” 被困在城中多日的士兵们在心理上就先动摇了。 司马昭最终抓住了诸葛诞军心涣散的时机,命令大军从四面进攻,眼见着守城无望,寿春城内的守军只好放弃了抵抗,寿春城就此被攻破。 司马昭剧照 寿春被攻克之后,将领诸葛诞只好带着亲信出逃,但是路上被胡奋的士兵追上斩杀,诸葛诞麾下数百名官兵将士也被司马昭俘虏。 司马昭虽然已经取得胜利,但为了进一步震慑军心,消除诸葛诞在降将中的影响力,司马昭下达了一个非常考验人性的命令。 胡奋 司马昭让几百个被俘虏的将士们排成一列跪下,一个一个的招降,告诉他们如果投降就可以活命,如果不投降就当场斩杀。 跪在地上的将士们要不选择投降,要不选择血溅当场,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的看着屠刀一个一个的朝自己靠近更让人恐惧的了。 都说“蝼蚁尚且贪生”,司马昭这一招实在是太狠毒,可就当所有人以为司马昭将取得最终的胜利的时候,诸葛诞的将士们却选择了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给了他一个让他不可置信的答案。 根据历史记载,诸葛诞的将士们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决不投降,面对冰冷的屠刀,他们跪在地上昂首高呼:“为诸葛公死,不恨。” 于是,紧接着出现了让人痛心而又感人的一幕: 将士们排成一列,不降,就斩杀一人,继续招降下一个人,不降,又继续斩杀。 最终,几百个被俘虏的将士们都被杀死了,没有一个人选择“苟且偷生”。 在后人的眼中,在战争上诸葛诞输给了司马昭,但没有人能否认诸葛诞对于魏国来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忠义”之臣,诸葛诞的“忠”更加衬托了司马昭的“不义”。 但司马昭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血腥屠戮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人。 司马昭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诸葛诞的人,对待东吴的降将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寿春之战诸葛诞兵败身死之后,东吴将士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多名将领见反叛军队大势已去,为了求得生路就纷纷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 面对东吴将士的投降,魏国很多人认为,吴国的士兵不可能真心为魏国效力,应该把这些士兵都给杀死才对。 但司马昭认为,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显示出魏国的宽容,这样更有利于收服人心。 因此,司马昭不仅没有杀死这些投降的吴兵,反而选择了给投降的将军们加官进爵,还给生病的士卒们送了粮食和草药。 这样一来,果然,司马昭在东吴的士兵中博取了一个好名声。 取得寿春之战的胜利,司马昭可以说从根本上消除了魏国内部阻挡自己“取而代之”的障碍。 回到京师之后,司马昭的在魏国的权势进一步扩大,魏国幼帝曹髦受胁迫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又假意多次推辞。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实在是被司马昭压迫得太厉害了,觉得国家政事自己根本不能做主,又非常担心自己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废了,每天都过得惴惴不安、度日如年。 曹髦 终于有一天,曹髦忍不住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且召集了一些人打算行刺司马昭。 因为在他看来,确实只有司马昭死了,他自己才又可能真正的当上皇帝。 结果,倒霉的曹髦又怎么会是司马昭的对手?曹髦行刺司马昭不成,自己反而被一个叫成济的人杀死了。 曹髦死后,司马昭没有急于称帝,而是选择了先灭蜀汉,试图一统天下。 最终,司马昭虽然一直都掌握了实权,但真正称帝的是他的儿子。 曹髦剧照 寿春之战的意义 也许司马家族真的是受了上天的眷顾,因为,司马昭寿春之战的胜利当时除了“兵力”优势以外,也占据了一定的“天时”。 在司马昭围困寿春之时,诸葛诞原本是胜券在握的,因为按照往年的惯例,这个时候每年寿春一带都会下大雨,一下大雨淮河就会涨水,司马昭围城的军队就会无处扎营,不攻自破。 但就在寿春之战那一年,该来的暴雨一直没有下,寿春遭遇了多年不见的干旱。 诸葛诞一直等,一直盼,结果在诸葛诞城破兵败之后,寿春的雨才终于下了下来,但对于当时的诸葛诞来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寿春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对于三国末期天下整体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虽然寿春之战表面上看起来是曹魏的东征大将军诸葛诞跟曹魏“权臣”司马昭之间的战争,但在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情形下,这一场战争其实牵动了三方的势力。 东吴就不用说了,直接派兵帮助诸葛诞起事;蜀汉也派遣了名将姜维趁机率兵数万向曹魏兵力薄弱的关中地区发起了进犯。 因此,寿春之战的时期,曹魏不仅要跟诸葛诞打,还同时在跟东吴和蜀汉打。 寿春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司马昭对诸葛诞的胜利,还是司马昭对吴、蜀两国的胜利。 吴、蜀两国在曹魏遭遇内部变故之际,趁国之危,派出了各自的名将积极参与了对抗曹魏的战争,结果依然没有占到便宜。 反观曹魏内部,司马昭打败诸葛诞之后,魏国内部已经没有跟司马家对抗的力量,在司马昭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三国鼎立的局势也就此进入了北方政权压倒南方政权的状态。 知网参考文献: 1《三国寿春之战新探》、申雷,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 媒体来源:教育话不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