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当时正值建党八十周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央视看到一档特别节目《一个人顶几个师》。
相信喜欢历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一个人顶几个师”这句话是毛主席对传奇红色特工熊向晖的评价,而央视的这档节目演绎的正是熊向晖的传奇事迹。
当时熊向晖82岁,因为生病在医院疗养。朱镕基看完节目后,既佩服熊向晖的传奇事迹,又感动于他对于党和国家的赤诚,于是立即赶到医院看望。
在医院,两人聊了很多,熊向晖的一些话也让朱镕基感慨良多。
此事过后,在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还专门表达了对熊向晖的敬意和感激,对参会的同志们说:“老前辈对我们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相比之下,我们做得还远不够。”
那么熊向晖到底做过什么样的贡献,竟然会让朱镕基在看完他的传奇事迹后专门赶到医院去看他,而且毛主席还会对他有“一个人顶几个师”这样的评价呢?要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走进熊向晖的传奇人生。
1919年4月,熊向晖出生在山东省掖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原名熊汇荃,父亲是当时的掖县县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熊向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于1936年9月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那时候的清华北大,是革命青年的聚集地。熊向晖本就是爱国青年,在上高中的时候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到了清华后,他依旧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很快就加入了学生抗日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成了其中的骨干。
在先锋队中,有很多我党的人员,在他们的影响下,熊向晖了解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36年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暑假,熊向晖回武昌老家探亲。但不久之后,七七事变爆发,学校一时之间也复不了课,而他也和党组织断了联系。正当熊向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公告: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临时大学,11月1日在长沙开学。
有了这个消息,熊向晖心里也算是有底了,这样他就能联系到党组织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前往长沙,会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到了长沙后,熊向晖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同时组织上还给了他一个秘密任务:在不暴露党员身份的情况下,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
当时熊向晖并不理解这个任务背后的原因,但既然是组织的安排,那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他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不久之后,战地服务团就从长沙赶赴武昌。在这里,熊向晖和战地服务团的其他成员一起受到了胡宗南的接见。
胡宗南接见时,手里拿着服务团名册,挨个点名。被叫到名字的人都需要站起来行军礼并答“有”,这是提前规定好的。
熊向晖思虑再三,考虑到组织上安排的任务重点是“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如果自己和其他战地服务团的同事一样,按照规定行事,那么将很难引起胡宗南的注意,即便真的能到胡宗南部服务,那么也只是边缘人物,难有大的作为。
所以想要更好地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他必须在这简短的会面时间里,让胡宗南对自己有深刻的印象。于是,在胡宗南点到他的名字时,熊向晖并没有按照规定行军礼喊“有”,而是保持着坐姿不动,只是举起右手回答:“我就是”。
胡宗南堂堂第八战区副司令,熊向晖这个战地服务团的年轻人竟然以这种姿态面对他,这直接让胡宗南一愣,随即瞪着眼问道:“贵庚?”
如果是一般人听到这个问题,最多就是回答“**岁”。但熊向晖的目的是引起胡宗南的注意,所以他的答案也是颇为与众不同,他说:“再过3个月零4天满19周岁。”
胡宗南对于这个回答不置可否,只是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点奇怪,又按照惯例随意地问了一个问题:“熊先生为什么到本军来?”想要看看这个年轻人又能给出怎样奇怪的答案。
但这一次,熊向晖的答案却很简洁,只有斩钉截铁的四个字:“参加革命!”
这个回答同样很出乎胡宗南的预料,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年纪不大,口气倒是不小,于是又追问了一些问题。但不管胡宗南问什么,熊向晖的回答都是不卑不亢,又掷地有声,还专门谈了自己对革命和“三民主义”的认识。
在谈话结束后,胡宗南看着眼前的年轻人,默默地在手里的名册上划了些什么。
当晚,胡宗南专门派了一位部下找到熊向晖单独谈话。这位部下知道胡宗南是看上熊向晖这个“好苗子”了,为了和熊向晖拉近关系,不仅告诉熊向晖胡宗南只单独邀了他一人谈话,而且还说:“胡先生在每个人的名字上都划了圈,大多数划一个圈,少数划两个圈,至多三个圈,唯独在熊先生的名字上划了四个圈。”
而这次单独谈话,胡宗南专门问起了熊向晖的家庭出身,说白了就是进行政治审查。当得知熊向晖的父亲是湖北高等法院院长,身世清白,胡宗南十分满意。
隔天,胡宗南还专门设了酒宴,邀请熊向晖的父亲前往。席间,胡宗南对熊向晖不吝赞赏,对熊父说:“令郎少年英俊,才识超群,我一定把培养成栋梁之才。”
当得知这一情况,熊向晖也知道自己打入胡宗南的计划算是成功了。当天晚上,他就连夜乘船从武昌赶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情况。
当时周恩来有事外出,熊向晖并没有见到他,接见他的是董必武。而从董必武口中,熊向晖也知晓了组织安排他到胡宗南部的真实目的。
原来早在听到“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要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时,周恩来就制定了一个大胆而隐秘的计划。
虽然当时国共已经开始第二次合作,但在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就有过背叛革命,残害我党的无耻行径,难保这一次他们不会故技重施。
上一次国民党背叛革命,我党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伤亡惨重。所以这一次,我们必须有所应对,防患于未然,在国民党内部安插“棋子”。如果国民党有所异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先发制人,做出正确的应对。
而熊向晖正是这颗被选中的“棋子”。至于为什么选择熊向晖,主要是考虑到他的家世背景,而且处事灵活多变。当有同志向周恩来推荐熊向晖,将他的情况汇报后,周恩来还曾直言:“这个角色非熊莫属。”
因为是潜伏在敌人内部从事秘密战线工作,所以董必武还专门向熊向晖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不要急于找党,今后组织查清胡宗南的驻地,会设法和他取得联系;
二、要耐心等待,隐蔽党员身份,不发展党员,保持不左不右、爱国进步的政治目的;
三、要适应环境,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敢于和善于随机应变。
最后,董必武还对熊向晖说:“恩来和我送你八个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此后,熊向晖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潜伏生涯。
胡宗南也确实如他所说,在大力培养熊向晖。在熊向晖到达部队服务后不久,胡宗南就把他送到了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胡宗南更是直接将他留在身边,担任侍从副官、机要秘书。
这样的结果熊向晖自然是喜闻乐见,毕竟在胡宗南身边做事,他就能接触到国民党的核心情报。但他也清楚,自己在清华的时候参加学生运动这些事,很有可能在以后会成为别人告状的“把柄”。
所以在胡宗南邀请他到身边任职的时候,熊向晖以退为进地说:“……我……有'左’倾嫌疑,在胡先生身边担当这样重要的工作,我不能胜任,也不好办事,别人可能说闲话,对胡先生不利。”
胡宗南早就将熊向晖视为“自己人”,现在看他还这么为自己考虑,更是满怀欣慰,当即道:“你的情况,我完全了解。我一向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做出的决定,谁敢说不?”
不得不说,熊向晖这“随机应变”的能力实在高超,这招“以退为进”无疑更加坚定了胡宗南对他的信任。
此后,熊向晖就一直在胡宗南身边工作,期间为我党传递了很多极具价值的情报。而要说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两份关于延安的情报。
其中一份是在1943年。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已经明朗,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将矛头对准我党。正好那时共产国际解散,蒋介石就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取消中共武装和根据地政权。于是他专门给胡宗南发去密电:“借共产国际解散良机,闪击延安,一举攻占陕甘宁边区……”
胡宗南收到密电后,当即就召开会议讨论战略部署事宜。作为他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熊向晖自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情报。当时的八路军主力都在前线抗日,延安几近于一座空城,如果国民党的这一计划执行,那么延安真就危险了。所以熊向晖当即就将这一情报汇报给了党中央。
党中央在收到情报后,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当即就召开会议讨论应对之策。最终商议两个对策:第一、直接公开情报,正面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蓄意挑起内战的无耻行径;第二、迅速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保卫延安。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这种情报都是极端保密的,因为一旦公开,影响太大。但现在党中央却不得不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形势之危机。
当时朱老总还亲自给胡宗南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上是这么写的:
……道路纷传,中央将趁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剿共。我兄已将河防大军向西调动……若遂发动内战,必致兵连祸结,破坏团结抗战之大业……
这份电报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告诉胡宗南,你们“剿共”的计划我们已经知道,也做出了应对之策,劝你们不要轻举妄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份电报是熊向晖先签收的。当他看到这份电报的时候,既欣慰又紧张,欣慰的是自己的情报传递没有出现问题,紧张的是这份情报被公开。
因为当时进攻延安属于军事机密,知道这一机密的除了胡宗南和熊向晖,就只有其他不多的几位参战将领。现在机密被中共知道,说明这些人中一定有中共的“特工”,胡宗南一定会严查。
熊向晖的处境可谓凶险万分,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因为这次“泄密”事件牺牲的准备。
当他将这一电报呈送给胡宗南的时候,胡宗南不出所料地问出:“是谁泄的密?”
虽然内心紧张万分,但表明上熊向晖依旧如往常一样说:“也许有共产党间谍混进来,不查清楚,不好向委座交代。”
胡宗南又接着询问:“你看怎么查?”
熊向晖知道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能将自己“摘”出去,一旦“摘”出去,反而会更显眼,于是他当即说道:“请胡先生指定专人,将西安和参战部队知道这一秘密的人,包括我在内,列出名单,秘密审查。”
不过最终这次“泄密”事件并没有让熊向晖身份暴露。因为在查证的过程中,国民党特务发现了两个情况:
一个就是西安劳动训导处长张涤非在开会时,曾要中共随共产国际解散而“解散”;另一个就是国民党中央社曾发出电讯说,西安文化开会,致电毛泽东,叫他趁共产国际解散之机,“解散中共”、“取消边区割据”。
胡宗南还以为是这两起事件导致中共猜到了国民党的意图。就这样,熊向晖“洗脱”了嫌疑,依旧是胡宗南的“心腹”。而蒋介石在得知情况后,也只能下令让胡宗南取消闪击延安的计划。
不久之后,周恩来专门因为这次的事件到西安找胡宗南交涉,在此期间,他也秘密会见了熊向晖。见面后,周恩来对熊向晖说:“这几年真让你辛苦了……我只提几句:对党要忠诚,对敌要狡猾;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不抓小,注意战略方向,主要着眼保卫党中央。”
另一份关于延安的情报是在1947年。当时熊向晖刚和相恋多年的恋人湛筱华结婚,在杭州度蜜月。此前胡宗南亲自保荐熊向晖到美国留学,熊向晖请示组织后,组织上让他顺水推舟答应。只等蜜月结束后的3月就按计划赴美开始留学。
但还没等熊向晖蜜月结束,他就被胡宗南紧急召回了南京。当时熊向晖还以为是自己的身份暴露了,紧张了很久,但是见到胡宗南之后才知道是自己多虑了。
原来在不久之前,蒋介石又下令让胡宗南进攻延安。胡宗南这次找他来,是为其画一份军事草图和拟定攻占延安后的“施政纲领”。为此胡宗南还专门给了熊向晖两份绝密文件:一份是蒋介石核准的攻略延安的方案,一份是陕北解放军兵力配置情况。
熊向晖一看这两份情报,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当即就认真翻阅两份文件,将其中的内容都记在了脑海中。
隔天,熊向晖就跟着胡宗南从南京返回了西安,筹备进攻延安的计划。当天晚上,熊向晖找到秘密联系人,将两份重要情报都传给了延安。
延安方面在得到这一情报之后,当即就采取了措施,进行了转移。所以当胡宗南的部队攻入延安的时候,党中央早已撤离,留给他们的只有一座空城。
当胡宗南到延安毛主席原本住的地方查看时,还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胡宗南拿到延安,势成骑虎。进而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就这样,胡宗南看似攻取了延安,但实际上他的精锐部队整31旅都在熊向晖的情报下被解放军全歼,可以说伤亡惨重。
而熊向晖此次可谓立下了大功,毛主席称赞他是:“一个人可顶几个师。”周恩来也对熊向晖的潜伏工作给出了极高评价,说:“熊向晖真是好样的,关键的时刻又一次保卫了党中央。”
此事过后,熊向晖就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而他在留学期间,因为国民党特务的无孔不入,他的真实身份被发现。不过当时胡宗南还是压下了这件事,自己的贴身秘书是中共特工,如果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那么势必要怪罪于他。
1949年4月底,在美国留学两年的熊向晖学成归国。这一次他直接回到了党的怀抱,不过他的真实身份知道的人依旧不多,尤其是国民党内知道他真实身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新中国成立后的11月6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国民党元老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人。席间,周总理把熊向晖介绍给了几人,这些人对于这个胡宗南身边的心腹都不陌生,见他在此还很讶异地问:“这不是熊老弟吗?你也起义了?”
这时候周总理才说:“他不是起义,是归队。”随后便将熊向晖潜伏的经历告诉了这几个国民党元老。
按理来说,一般对于特工的经历都是需要保密的,即便是已经归队,也不会这么大张旗鼓地直接宣布,尤其对象还是国民党要员,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公开熊向晖的红色特工身份,也是周总理的一步“妙棋”。
虽然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国民党依旧残余了部分兵力,其中胡宗南更是手握30万重兵。当时南宗南和另一位手握重兵的国民党将领宋希濂都主张放弃四川,进军滇西,这个主张是能让国民党反动派苟延残喘的。而蒋介石主张的是“保卫大西南”,这一主张可以让我军迂回包抄国民党残军。
所以周总理向几位国民党要员公开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就是让他们将这一情况告知蒋介石。蒋介石得知后,势必会对胡宗南产生猜忌,也就会对他的军事主张不予采纳。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蒋介石先后多次拒绝了胡宗南的西进主张,甚至有一次还命令胡宗南杀身成仁,为党国尽最大忠诚。可以说,周总理这一“妙棋”,直接让国民党陷入了彻底的失败。
之后,熊向晖先后在新中国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中国驻英国代办、解放军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中国驻墨西哥首任大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职。
直到2005年9月9日,熊老在北京离世,传奇的一生就此落幕,享年86岁。
纵观熊老一生,不管是年轻时潜伏12载的无怨无悔,还是建国后的无私奉献,都彰显了老一辈革命者的赤诚。也难怪乎2001年在看到他的事迹的时候,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会亲自赶往医院看他。
谨以此文纪念传奇红色特工熊向晖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