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同志,格局是个硬伤呀

 子玉史院 2021-11-28

 / 子

不管是战场还是商场,战略制胜永远是铁律

有时候,人与人最终拼的可能真不是财富、资源、技术等硬件,真正决定双方胜败的可能是各自的格局和气度。

翻开史书,这样的事实被无数次验证。

谁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对决又不是呢。

先说两人在战略高度上的差距。

彭城之战,刘邦遭遇惨败,他虽然在仓皇逃亡的路上,但却已经在思考如何对付项羽的最优战略。

目下,项羽肯定会引兵向西,将楚军所有的力量紧握成一个拳头然后一举将刘邦的汉军集团剿灭。

以项羽和楚军的战斗力,这样的结果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但刘邦还是慧眼识珠派出属下随何出使九江国成功将九江王英布忽悠到了自己的阵营中。

英布在后方造反,项羽不得不分派将军龙且和项声前去灭火。项羽想乘胜西进一举灭掉刘邦集团的战略构想成为泡影。

虽然英布也只是拖住了项羽一部分的兵力,且时间只有半年,但这对刘邦来说也足够了,在项羽实力减弱的情况下刘邦可算在荥阳成皋一线稳住了阵脚。

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韩信成功灭掉了魏豹的魏国之后,与俘虏魏豹被一同被送往荥阳前线的还有一份韩信拟的方案。

韩信想开辟北方战场。

具体思路是:刘邦给韩信增加三万人的兵力,韩信先向北将赵国、代国、燕国依次拿下,进而东进将齐国拿下,完了再南下将项羽的粮道给断了,最后再乘胜西进,与刘邦在荥阳混合,然后将项羽包饺子

对,这份计划书很完美,刘邦也相信韩信有这个实力,但前提是刘邦得在荥阳前线面对项羽精锐的直接攻击。搞不好还没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刘邦就被项羽剿灭了。

换做正常人,一定会直接否定掉这份方案,哪有让领导干最危险的活的道理,这下属也太不懂事了。

出于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刘邦完全可以选择将韩信部调往荥阳前线与自己合兵共同对付项羽。

▲英布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这是正常人的思路,但刘邦不是正常人,他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很有高度的那种。

他觉得,即使自己与韩信合兵在荥阳前线将项羽一举灭掉汉王国的计划挫败,也根本不会改变汉王国四面都是敌人的危险境地

赵国、燕国、齐国现在站的都是项羽的队,项羽即使败了,还会引兵再来,这仗何年才是个头。如果项羽和别的诸侯联军一起干,估计刘邦的汉国很有可能会扛不住从而灭亡。

只有自己在荥阳前线将项羽拖住,韩信将代国、赵国、燕国、齐国等依次拿下,然后再将楚国的粮道给捣毁,那么自己即使打成孤家寡人都将是胜利的一方

刘邦咬了咬牙,就这样干吧。

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料,刘邦被包围在荥阳城插翅难逃,要不是属下纪信诈降忽悠了项羽,估计他很难逃出。

刘邦从成皋逃出时,司马迁用了一个“跳”字,甭管是个什么动作,总之刘邦逃得很不体面。

结果是他成了光杆司令,要不是从韩信那里拉了军队,估计很难对付项羽。

但汉王国的总体局面是比较乐观的,代国、赵国、燕国、齐国依次被韩信拿下了。刘邦虽然还在前线打败仗,但是他汉王国的领土是越来越广阔,被四面封锁的局面也同时被打破

简直太棒了。

刘邦随后又派出刘贾和卢绾率兵去楚国后方配合彭越破坏项羽的粮道,项羽是越打越不顺心。

再回首,自己已经处于很尴尬的局面。

盟友没有了,后方又被经常捣乱,自己手上的楚军也被大量消耗根本没有多少兵了,只能和谈。

可他退走之后刘邦就给他来了个十面埋伏。

西楚霸王彻底败了,项羽以自杀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他真的是无颜再见他的江东父老呀,丢人。

这就是战略高度决定了谁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再看项羽和刘邦对于人才的态度。

▲韩信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项羽楚营的人才结构分为两个梯队:以项家人和其妻族的人构成第一梯队;以范增钟离昧等这些常年跟随项羽打天下的外姓人构成第二梯队

这两派之间常年内斗,而项羽几乎都是偏袒项家人这一边的。

于是,那些没有进入核心圈的人都背离项羽而去,这里边有韩信,有陈平,有吕马童。太多了。

直到项羽的最核心成员范增离去,项羽的西楚江山只剩日暮黄昏。

刘邦呢,伸开双臂,有两把刷子的人都快到我的碗里来吧。

于是,陈平来了,韩信来了,郦食其来了,刘邦的队伍滚雪球般一路走一路壮大,简直已经到了人才济济的程度。

而且对于这些人的任命,刘邦也是给安排得明明白白。韩信你能打仗是吧,好,拜你为大将军;郦食其你嘴能说是吧,你去搞外交;陈平你的计谋多是吧,情报局长的活你干了

所以,你看,韩信给刘邦打下多少国土大家心里都有笔帐;郦食其靠着一张嘴就把齐国七十多座城给下了;陈平的计策一直就没有断过,经常是拯救刘邦于危难中。

是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秦国当年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着强势的企业文化和高工资将六国的人才都吸引到了秦国

所以,你看,对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商鞅、张仪、范雎、蔡泽、李斯等哪一个不是六国的人。

秦国的胜利毋宁说是人才战略的胜利

刘邦身上也有秦国领导人的基因,你看,每到他困难的时候或者处于发展的瓶颈期时,都会有人及时地给他建言献策,说,你应该怎么怎么干。

举例:

刘邦和项羽拉锯荥阳成皋一线形势紧迫时,袁生站了出来。

“汉王你应该领兵出武关,项羽必定南下来求战,到时你只需深沟高垒不和他打,荥阳那边的压力自然就会减小。”

妙,照办。

▲陈平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当刘邦夺了韩信在赵国的军队准备找项羽决战时,郑忠马上站了出来。

“汉王您现在得赶紧布置敌后战场,派出一队人马支援后方的彭越。您这边呢,也别急着和项羽打,等项羽的后方着火之后他必定回去救火,到时才是您出击的最佳时机呀。”

妙,照办。

刘邦想与项羽议和请求项羽归还他的老爸和老婆,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外交人员陆贾。

可惜,陆贾外交失败。

侯公站了出来。

三言两语就将议和的事谈成了。刘邦家人顺利回到汉营。

项羽的核心团队总有他的局限性,而刘邦是不拘一格揽人才。正是靠着这些在各个领域都拔尖的精英,刘邦才最终取了天下。

而且刘邦对这些人才的待遇也是超高,不仅给他们舞台,还给了他们高官厚禄。项羽呢,就知道优待自己人,结果呢,人才流失严重,江山也成了别人碗里的肉。

再说刘邦和项羽在气度方面的差距。

项羽很自负,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的建议他可能都不会轻易去听。韩信当年总想将自己的智谋倒灌给项羽,可项羽根本没有用心去听,导致韩信绝望站了刘邦的队。

项羽准备回彭城定都时,一个老秦人建议他定都关中。

项羽说:“这人富贵了不回老家就跟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间行走是一样一样的。”

老秦人很失望。

“人家说楚人就是猴子,只不过穿了身人的衣服而已呀。”

项羽听说后很愤怒,直接将那个老秦人给烹杀了。

刘邦呢,只要你说的对,我就用你的话,还会对你很客气。

郦食其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两个美女的服侍下做“足疗按摩”,根本就没有把客人当回事。

结果郦食其怒了,数落了刘邦两句,刘邦立马就改。

“您请座。”

建国之后刘邦准备定都洛阳,结果一个小人物娄敬(点我)劝他定都关中,并将利好条件一一列了出来。

▲张良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刘邦咨询张良的意见,张良表示肯定。

于是,刘邦当天就做出了定都关中的决定,并重用了娄敬。

这就是执行力,这就是对待建议的态度。

这世间的事永远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韩信陈平他们将项羽的缺点看得是明明白白而项羽自己是全然不知,至死的时候他都还在逞他的个人之勇,还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老天的偏心。

格局真的是有点小呀。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做了秦王的刘邦最终没能成为秦始皇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