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孩子“逆商”,别把打压教育当做挫折教育

 牛寳寳 2021-11-28

原创 李晨榕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唐唐今年9岁,学舞蹈3年了,获了好几次奖,老师很喜欢她。有一次学校文艺汇演,唐唐跳了一支独舞,台下掌声雷动。班主任因此特地表扬了唐唐,没想到唐唐妈妈对老师说:“您别这样表扬她,比她厉害的同学多的是,这样子下次她会翘尾巴的。”唐唐听到之后忍不住哭了起来。妈妈反而批评她:“怎么妈妈说句话就要哭,这点挫折都受不起?”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家长常常会通过打压孩子来让孩子时刻保持谦逊的姿态,觉得只有这样做,孩子才不会盲目自大,时刻知道自己的不足,哪怕自卑一些也可以,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主动奋发向上,也不会在失意的时刻过分失落。“只有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才能推动孩子做得更好”。这可能是很多父母持有的教育观点。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应对各种挫折。就像上面的这位唐唐妈妈,平日里因为担心孩子会骄傲自满,坚持不表扬孩子,不仅如此,她有时还会特意打击孩子。她认为通过早期的挫折训练,以后孩子进入社会面对更大的挫折时,就能应对自如了。就像有人把挫折教育比喻成肌肉训练,每一次的挫折经历都是对肌肉的刺激。刺激越多,肌肉就越强大;遇到的挫折越多,耐挫力越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打击和批评真的可以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吗?要理清其中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打压教育和挫折教育之间的区别。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逆商(Adversity Quotient)。所谓逆商,是指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高逆商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受挫感比较弱,更容易恢复自信。哪怕面对持续的低谷期,高逆商的人更容易坚持,内心相信事情终会有所改善。而低逆商的人却相反,他们很容易因为挫折而焦虑,甚至自暴自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挫折的结果。保罗·史托兹博士在他的书《逆商》中提到,逆商主要考察四个因素:掌控感(Control)、担当力(Ownership)、影响力(Reach)和持续性(Endurance),简称为CORE。

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帮助孩子培养了以上四个能力。唐唐妈妈试图通过打击和不表扬,把一个脆弱的孩子想办法改造成一个强大的,能够应对社会的成年人。她不知道的是:单纯的打击和批评,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还可能降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为打击和批评,会让孩子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陷入自我怀疑当中,明明自己很努力了,也取得了好成绩,为什么父母会不喜欢呢?他们可能因为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我放弃,当然他们也可能因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表扬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一定了成就。但这种成就是有条件的,常常后劲不足,因为他们永远背负着别人的眼光,缺少真正的“自我认同”。这样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可,一旦有人觉得“不够好”,给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家长的初心是希望孩子能够持续不断地进步,能够不被困难打倒。但是,成长本身并不是一条直线一路向前的 ,而是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上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做的是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起伏。因为,正确的挫折肌肉训练,需要教练的引导,训练时的陪伴,以及想要放弃时的加油鼓劲。上面的唐唐妈妈就是误把打击教育等同于挫折教育了。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那家长如何做个合格的教练呢?

01

家长需要做的是陪伴

而不是制造挫折

有些家长对童年有很深的误解,认为童年就是成年的预备役。为了帮孩子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必须让孩子苦练各种技能,其中就包括制造各种挫折来提高其耐受能力。但是,从嗷嗷待哺,无法自理的婴儿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天然的“挫折”场景:得不到关注、学步时的摔跤、丢失的玩具、考试不如意、同学的嘲笑、大人的批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其实从未缺失过。因此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人为制造更多的挫折,而是在他遭受挫折时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他继续走下去。人为刻意、特别是经由父母制造的挫折,不仅不会使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反而可能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逆商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负面情绪,在成长中保持积极与乐观。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02

充满爱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才能孕育孩子的耐挫力

研究显示最有效的学习是发生在人们感觉良好的时候。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犯的错误而严厉责备他们,或者总是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只会感觉自己很糟糕,陷入对自我的批判中,而无法积蓄力量从错误中学习。当一个人有“我是好的”这种感觉时,才能够将挫败感带来的负能量转变成动力和机遇,也才能越挫越勇。如果孩子能做好一件事,父母的认可相当于在对孩子说“你是好的”,而孩子也会逐步把这种感觉内化到心中。但是如果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情,父母反而说“你不好”,孩子就会困惑,为什么我表现好了,妈妈还不夸奖我?我好像怎么做妈妈都不喜欢我。唐唐妈妈就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泼冷水,原本产生的动力就会转变成负能量,让唐唐产生无助感和无能感,阻碍唐唐的进一步成长。

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而是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渡过难关。许多研究表明,逆商高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即便是身处逆境,也有底气、有自信自己拥有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先提供情绪支持,待孩子情绪平稳后,告诉他任何一次失败和挫折都是自我学习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包括让孩子看到自己做得不错的地方,共同找出可以努力的方向。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告诉孩子:即使我失败了,爸爸妈妈也不会不喜欢我。当他的负面情绪和失败被家长接纳之后,他才有能力冷静下来分析问题,也有能量通过继续努力来解决问题,这才是应对挫折的方式。

03

正确看待偶像的激励作用

要善于利用偶像的作用,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偶像的成功和成就上。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学生看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生平简介。他们发现作为努力刻苦的代表爱迪生对学生的激励效果远好于被誉为天才的爱因斯坦;给学生讲述科学家如何面对困难比如失败的实验或者被拒的项目申请,比介绍科学家的成就有更好的激励作用;比起有名的科学家,不知名的科学家讲述自己面对逆境的心态和应对方式,会让学生更有动力去面对逆境。

前段时间东京奥运会,无数的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有00后的新一代运动员,也有30多岁的老将。他们都面对过无数次的挫折,但没有一个人放弃。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演艺界的偶像,他们在成名之前的努力和不放弃的经历。这些都是家长可以用来和孩子一起讨论的地方。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么呢?不是刻意吃苦,不是制造失败,不是体验痛苦,而是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知道,失败是允许的,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次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了,人生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好的挫折教育不是故意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好的挫折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爱的教育。

参考资料:

1.陈忻.(2016).养育的选择.中信出版社.

2.Hu,D.,Ahn,J.,Vega,M.& Lin-Siegler,X.Not All Scientists Are Equal: Role Aspirants Influence Role Modeling Outcomes in STEM.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作者简介

李晨榕

就职于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初级心理治疗师。关注中美家庭教育跨文化研究,擅长于儿童情绪管理,儿童学习动力,拖延症,积极心理学。荣获2020普陀区健康教育技能比武大赛---微信稿最佳人气奖;2020年上海市健康科普优秀作品优秀奖。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