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一、温肾汤
组成:巴戟天15g 仙灵脾15g 菟丝子30g 桑寄生30g 丹参30g 青皮6g 虎杖30g 黄芩15g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病程较久,肾阳亏损者。
按:慢性乙型迁延性肝炎病久不愈,多有肝、脾、肾之不足,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肾虚症状往往较明显,患者常述畏寒,乏力,腰酸膝软,耳鸣等不适。采用温肾法为主的基础方治疗,并结合辨证适当增减药物收效良好。
二、补肾糖浆
组成:生地、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山茱萸肉 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
主治:慢性肝炎日久肾虚。
按:盖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子病及母,子盗母气本为古训。无论何脏之疾,久病及肾也为中医之名言。肝病日久,其肾也必受其累。肾寓肾阴肾阳,所以补肾法治疗慢性肝炎并非墨守一方一法,而是根据临床症状,或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若患者无明显的阴阳偏颇,则合二为一,平补阴阳。“补肾糖浆”即为此属。 三、调经方
组成:益母草30g 留行子15g 制香附15g 大川芎15g 鸡血藤15g 路路通15g
主治:慢性肝炎女性患者常有持久或间歇性月经异常。
按:慢性肝病患者多见内分泌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常有月经异常,肝源性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衍期,闭经,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此乃肝经气滞血瘀所至。偶见古籍中调经秘方,再酌加减,疏肝活血调经,临诊应用,颇为灵验,于经前1—2天服用,连服5剂,宜坚持服用3、4月。
四、止血汤
组成:黄连5g 黄芩12g 制大黄12g 制半夏9g 灶心土30g 熟附子6g 白芨12g 仙鹤草30g 田三七6g
主治:慢性肝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按:肝源性上消化道溃疡出血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对此着眼于湿热腐溃,脾阳失统,治以清化湿热,温脾摄血,凡见黑便、舌苔黄腻者,皆可用此。一般服用2-3天出血量明显减少,5~7天黑便消失。随后再予健脾、益气、养血之药缓缓调治。 用药特色 一、擅长通降制大黄
慢性乙型肝炎热盛阳明腑结,或湿热两盛胃肠积滞之实证,遣用大黄以治,为医者周知。然该病证候概属虚实互见,鲜有纯实者。经验之见,本病无论虚实,如临床出现谷丙转氨酶(GPT/ALT)、谷草转氨酶(GOT/AST)和总胆红素(STB)三项中一项、两项或全部升高,都是湿热之邪较盛的表现、皆于适应病机方药内,加入大黄通降,使湿热又开一出路,从大便而去。由于生大黄性较峻猛,用量稍多则便数频频,不易掌握,且该病素多正虚,加之湿热邪气非指日可除,而需较长时间服用,故多用性缓之制大黄,以更合病情。制大黄用量一般在15g到30g之间,总以大便泄泻如泥如糊,每日二次为佳。即使脾虚便溏,若仅每日一次,也宜加用制大黄,使排便达到每日二次,以促肃清湿热。当谷丙转氨酶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宜续服含制大黄之药数周。
二、处方选药各有所偏,只要辨证正确,治法对路,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疗效。
1.大黄、车前子、甘露消毒丹 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症见肝胆湿热者常用之药,意在湿热并除,从前后二阴使邪有出路。一般用制大黄,用量15~30g,生大黄9~15g,车前子用量为30g,甘露消毒丹12g另包同煎。
2.虎杖、黄芩、胡黄连 清热解毒、降酶退黄,其中胡黄连虽与黄连性味相近,但清热利湿之效甚佳,国外有报道其体外抑制HBV作用极强,唯味苦难咽,要注意胃肠道反应,剂量以不超过9g为宜。
3.丹参、当归、鳖甲 为慢性肝病常用药,不论急性、慢性或肝炎后肝纤维化,血瘀为其共同的病理改变,因此都可用活血药治疗,但亦有选择,如鳖甲多用于肝纤维化,若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慎用,丹参、当归均可入药,如为女性,病情稳定期,无出血倾向,大便正常者多用当归。当病情处于活动期,特别是有出血倾向时必需慎用活血药。
4.代赭石、灵磁石、生牡蛎 可用于胁痛较甚而选用疏肝药,活血药疗效不佳者,尚可改善患者之睡眠障碍。
5.仙鹤草,鸡血藤、夏枯草 三药有不同的功效,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常有关节酸痛、出血倾向,可以对症用药,但此三药国内外已有报道均有较强的体外抑制HBV的作用,故在临诊中可收“一箭双雕”之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