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的效用(1)

 廿氏春秋 2021-11-29

何谓商品

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

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1

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论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态的性质无关,它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物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的,它与社会形态无关。因此马克思说:我们从小麦的味道中无法品尝出是奴隶的劳动还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为了满足别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而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二因素#2

价值     

价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

任何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一般人类劳动构成商品的实体。不经过劳动的东西不能构成价值。并非任何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为交换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商品二因素#3

价值与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与价值存在统一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与价值存在对立关系: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和尺度。

②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③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④任何人都不能既占有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生产者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实现价值,消费者只有让渡价值才能获得使用价值。

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可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何谓货币

货币的概念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的形态

从实物货币到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也叫商品货币或足值货币,是以劳动产品、自然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最早的货币形态,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最早充当货币实物形态的商品有牲畜、贝壳、粮食、布匹、金属等。

(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表征货币作为足值货币的价值符号,其内在价值虽然低于额定价值,但仍可以同足值货币等价交换,可按足值货币的额定价值流通。有些教科书称之为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3)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现金和存款。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已经消失。

(4)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磁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明显比纸币、支票更快捷、方便、安全、节约。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它的广泛使用最终可能导致现金和支票的消失。

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      

(1)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生产关系的反映。

货币的职能

五大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值尺度表现了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通过货币媒介来实现商品的价值。

(3)贮藏手段,马克思所指的典型意义上的贮藏手段是金属货币条件下的金银原始条块的贮藏,而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兑现金银,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它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延伸。

(5)世界货币,商品流通一旦越出国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延伸的国外,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准确地理解货币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第二,货币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特殊商品。

何谓效用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或者说,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如何理解效用

主观感受   

(1)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2)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效用由欲望的强度决定,没有客观标准;同一商品,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效用。

(3)物以稀为贵,效用与其实际价值无关

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含义及原因

(1)含义。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原因。据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由于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剌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货币的效用

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商品,同样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适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说,随着某消费者货币收入的逐步增加,每增加单位货币给该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

思考题

【问题1】货币的边际效用MUm会随着个人拥有的金钱数量而递减吗?

【问题2】富人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不是比穷人的要少?

【问题3】把富人的钱拿出来转移给穷人时,整个社会的总效用是否能够增大?

***以上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