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来源、类型、药方、药材、功效、主治、现代治疗、现代研究、制法、用量、禁忌、原条文、方歌、辩证、方解、名家论述、综合参考) 来源 《伤寒论》 类型 解表剂(辛凉解表)。 药方 麻黄(四两≈60克/去节),杏仁(五十个≈18克/去掉皮尖), 炙甘草(二两≈30克),石膏(半斤≈120克/打碎,用绵布包裹), 药材 (4味中药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麻黄》——药类(辛温解表),药性(温),药味(微苦,辛),入经(肺,膀胱),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苦杏仁》——药类(止咳平喘),药性(微温),药味(苦),入经(肺,大肠),功效(止咳,平喘,降气,润肠,通便)。 《炙甘草》——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肺,胃),功效(益气,复脉,补脾,和胃)。 《石膏》——药类(清热泻火),药性(大寒),药味(甘,辛),入经(肺,胃),功效(清热,降火,止渴,除烦)。 功效 具有宣肺泄热,清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 主治外感风邪,风寒郁而化热,身热不解,风热袭肺,肺热内蕴,肺热喘咳,咳逆,喘息急迫,鼻翼扇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现代临床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窦炎、百日咳、小儿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麻疹、等属邪热闭肺者。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有抗病毒、抗炎、解热、镇静、平喘、镇咳、祛痰、利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环等多种作用。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盗汗、眼疾、郁证、喉头水肿、老年慢性喘咳、鼻窦炎等证属肺热郁闭的病症。 制法 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 用量 每次温服一升(约200ml左右)。 禁忌 风寒实喘者忌服; 肾虚久喘者忌服。 本方/原条文 《伤寒论》63、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头痛等表症已无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伤寒论》162、表证攻下后,外邪内入,热邪壅肺,出现汗出、气喘,表热证已无的,不能再用桂枝汤,可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治疗。 方歌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辩证 本方临床诊断应以——身热不解、外感风邪、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为辨证要点。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喘咳。 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平喘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清泄肺热,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止咳,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调和诸药,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诸药合用,有宣有降,相反相成,清降结合,标本兼顾,可使肺气得宣,肺热得清,喘咳自止。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名家/论述 方论 盛心如:“按仲师大论,于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柯韵伯于此则谓'无汗而喘,大热。’盖汗出而喘者,热壅于肺也;无汗而喘者,热闭于肺也。 壅于肺者,皮毛开,故表无大热。 热闭于肺,则皮毛亦闭,故表热甚壮。 是以不论有汗无汗,皆以麻杏石甘为主。 盖以石膏清其里热; 有汗者,得麻黄疏泄,而壅者亦宣; 无汗者,得麻黄疏散,而闭者亦开; 有杏仁以定喘,甘草以泻火,烦热乌有不解者乎。” 综合参考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方证之于临床,既有汗出而喘者,又有无汗而喘者。于此,应用中主张不论有汗或无汗,皆可投之。 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 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 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 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自渡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