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骨子里总是有那么点浪漫的基因在,诗文也好,山川地理也罢,起名字讲究诗意,更讲究味道。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科学家也不例外,30多年前,钱老曾为“虚拟现实技术”取名叫“灵境”,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科学家的浪漫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是近十年来才为公众所熟知的科技应用。但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它还在从理论到应用转换的起步阶段时,钱老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当时他想,这一技术,或许可应用到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领域,人和计算机将会由此进入到深度结合时代,现在回看,钱老无疑是很有前瞻性的。 钱老还给起步阶段的VR技术取了个名字叫“灵境”,他说这样“中国味更浓”。“灵境”这一名词的出现也展现了钱老深厚的人文功底,下面是钱老写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的信,信中多次提到了“灵境”这一说法。 在1985年4月,他在名词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就强调,在我们给科技名词定名时,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最好用汉语精炼地表达出科学技术名词的涵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老在科学技术的定名上做了不少功课。 毛主席有一句诗说得好“巡天遥看一千河”,将天空银行描绘得磅礴大气,钱老受到启发,说我考虑在太阳系飞行叫'航天’,在空气中飞行叫'航空’,将来在银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飞行可叫'航宇’。这样颇具中国味道的科技名词有很多,现在大都沿用了下来。 “灵境技术”:未来的新革命 20世纪80年代,美国VPL公司创始人拉尼尔提出了“VR”概念: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出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但这种虚拟现实环境可以使人产生非常真实的视觉体验,甚至可以直接观察、操作、检测周围环境变化,并与之发生“交互”。简单来说,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灵动而又真实的虚拟世界,“灵境”一词确实恰如其名。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灵境技术”应用到了很多行业,影视娱乐、自动驾驶、文博旅游、游戏等,当虚拟现实走进现实,现实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像未来战场可能会是这样:无人机拍回前方战况,指挥员只需要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利用虚拟图像就可以了解前线战况,如同亲临一线。一幅VR眼镜,就是一个指挥部。还有医学行业,利用VR技术可以实现模拟手术,这对于病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再比如旅游逛博物馆,还需要打个飞的亲自去看嘛?只需要借助虚拟现实工具,你就可以逛现实版的博物馆了,博物馆展览、设计都一览无余。比如“虚拟故宫”,只要带上一幅特殊头盔,骑上一辆特殊的自行车,就可以在故宫往返穿行,这是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做的第一个VR系统,是早已实现的技术。 2020年初疫情爆发之后,博物馆行业开始思考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云展览”应运而生,博物文化“文旅绿码”平台就开发了一款“云展览”产品,其1.0时代,也是最初的模型,是图文 语音的形式,适用于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一边听着语音一边看展览。 这个模式,虽然解决了租讲解器和使用人工讲解带来的不便,但对于不能到场的观众来说,就显得有些单薄了。疫情时代,“云展览2.0”版成功上线,也就是利用VR技术,沉浸式裸眼体验,实现身临其境感受博物馆,同时还可以点击页面文物进行了解,更加立体,更加详细,甚至还可以上传视频素材,让体验更加丰富。 丁山湖村 VR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VR 看到这里,心动了? 没有问题,博物文化作为深耕文博行业的专业机构,已经将“云展览2.0”的VR技术应用到了很多博物馆,我们拥有专业的拍摄、制作团队,还可以基于“文旅绿码”平台,根据不同类型博物馆的不同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云展览”解决方案,让博物馆的美好深入到千家万户。 |
|
来自: 一滴水之二 > 《科技自然海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