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 《谈生活教育——致一位朋友》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由此衍生出其生活教育理论,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 但他所做,并非仅是如此。 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他坚守不屈的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在理论上摸索,还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对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万世师表”、“当今一圣人”、“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是近代名人志士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并且,即便是从21世纪当代回味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主张,亦能体会出其中的卓越与不朽。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 01 生活教育之由来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作过对儿童实施劳动教育的实验,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这一概念,但在当时,这一概念并未因其世人多大注意。[1] 来源:wikipedia 100多年后,美国的一名著名进步教育运动领军人物使“生活教育”名噪一时。 这位教育家便是杜威,他于1897年以“生活教育”之名宣传自己的主张——学校社会化,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1915年,陶行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之际,师承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陶行知先生满腔热忱地带着杜威教育思想归国实践,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任职,并不断开办平民学校,积累教育经验。 来源:晓庄师范学院、鼓楼幼儿园官网 在长期的对于教育的挖掘、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他结合老师杜威及西方进步教育思想,深深扎根在教学一线,渐渐发现老师杜威的主张不能直接应用至当时的中国,应该将之本土化,使之充分适应中国国情。 由此便将杜威的教育主张“翻了半个筋斗”,将其修改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 他围绕着“生活教育”理论著述400万余字,构建起一套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理论完善、操作可行的学说体系,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可。 这便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由来。 归国后的十余年内,陶行知先生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发展与变革,并于此间不断构建他自身的教育理论体系。 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在进行实践(创办晓庄学校)后,他自觉“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在中国也许行不通,便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来代替,从此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便脉脉贯通了。 晓庄师范学院 来源:晓庄师范学院官网 在开办晓庄学校后,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学校实施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们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生活训练(如:烧茶煮饭等等),通过切身实验,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识行之成”[2],并改名为“行知”。 1930年1月16日,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在晓庄师范举行,陶行知先生在会上作了《生活即教育》的演讲,结合晓庄的办学经验,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的含义及实施方法。 02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他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3] 生活教育之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从辩证法角度来阐述:生活与教育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1914年,陈鹤琴与陶行知等同船赴美留学 (前排左一位为陶行知) 来源: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官网 详细来讲,生活即教育包含三层基本含义: No.1 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什么样的教育。”好生活指向好教育、坏生活指向坏教育。 No.2 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够改造生活,生活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发出力量。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不应该消极地适应生活,而应该促进生活向前向上发展。 “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 No.3 生活和教育共始终。有“生”便会“有生活”,有生活即有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之 社会即学校 为了增强教育的社会性、扩大群众对教育的参与度以适用中国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指出“社会即学校”——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这是生活教育在空间上的扩展。 来源:[4] 01 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而是在整个社会。是借助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社会化是将学校变为一只鸟笼,是抓住鸟的翅膀,将其关入牢笼。而“社会即学校”则是“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 02 “社会即学校”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五种教育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而新教育确是由有行动的。” 03 “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对象从“小众”变为“大众”的教育。 晓庄师范在摸索过程中便开发了很多实施生活教育的对策,如通过市集、茶馆、码头、车站、戏园、电影院等生活场所来实行流动式的教育。 生活教育之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看到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认为教学需要改革,便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5] 陶行知先生的相片 来源:百度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