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心悸胸闷——张羹梅医案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 陈某某,男,36岁。初诊:1973年12月23日。主诉:心悸胸闷1年余。病史:1972年开始心悸,伴有胸脘胀闷。在上海市某人民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压增高,1度房室传导阻滞。疑诊“冠心病'。经中西医各种治疗,疗效不著,转来我院。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度房室传导阻滞。医案:心悸频发,胸脘胀闷,夜难酣睡。脉弦数,时有隙止,苔白腻,质较红。气滞瘀阻,络脉失畅。治以通心阳,和络脉。方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处方:全瓜蒌12g(切),薤白头9g,川桂枝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原红花6g,生地黄12g,潞党参9g,炙甘草9g,火麻仁9g,灵磁石(先煎)30g,大红枣4只,生姜2片。 二诊:1974年3月17日。由上方加减,调治至目前,脉仍有隙止,昔白腻未化;多汗、心悸,亦未见显效。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之象。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处方:炙甘草12g,潞党参12g,麦门冬9g,生地黄12g,肥玉竹12g,火麻仁9g,陈阿胶9g(化冲),炒枣仁12g,朱远志9g,紫丹参9g,灵磁石30g(先煎),青龙齿9g(先煎)。 上药服后,自觉症状即有显著好转。以上方加减,继续进服至1974年7月6日,我院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至1974年9月21日来诊时,脉舌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亦已全部消失。 原按;上例病案,先后主要两方,皆以炙甘草汤为主。前者重点放在辩病论治,以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通阳宽胸、活血化瘀为佐,从可疑“冠心病”着手。后者重点放在辨证施治,以枣仁、远志、磁石、龙齿养心安神为助,从“心动悸、脉结代”着手。药后即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医素有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治疗价值,无可怀疑。摘自:张獎梅,张獎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18心慌胸闷——杨百茀医案炙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案 饶某,男,70岁。初诊:1991年9月24日。主诉及病史:心慌、胸闷8年,伴心律不齐1年。曾于1985年诊断为冠心病,屡次就医、服药总不得愈。近1年来感上症加重,伴气急、乏力,睡眠欠佳。平素畏寒,手足发冷。诊查: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右侧厚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T波改变。辨证:气血虚少,心失所养。治则:滋阴益气,养心安神。处方:当归15g,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5g,丹参15g,党参12g,枣仁15g,柏子仁10g,炙远志6g,茯苓15g,珍珠母30g,五味子6g 二诊:9月27日。服上方药3剂,晨起感恶心,干呕,纳差,余症同前。心气不足,心阳不运,痰饮上泛。上方偏于滋腻,有碍胃气,据证更易前法,以温化痰饮为治。处方: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枳壳10g,郁金10g,陈皮10g,枣仁10g. 三诊:10月4日。上方药连服7剂。心慌减轻,睡眠好转,但仍胸闷、气急,晨起心跳不规则。舌暗有瘀斑,苔稍退。宜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拟炙甘草汤增损。处方:炙甘草15g,党参10g,生地黄10g,桂枝10g,阿胶10g,麦冬10g,白芍10g,法半夏10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月余,诸症痊愈。心电图:心率71次/分,律齐,P波顺序发生,形态时间正常,部分T波改变。 原按;心律不齐辨证以阴阳虚实为纲,痰血气郁为目,分清虚实及其兼症以施治,偏阴虚者用补心丹,偏于阳虚者用炙甘草汤。摘自: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4).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8《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论:本案用苓桂术甘汤之后,仍坚持用炙甘草汤,最终心率正常。 19心悸胸闷——陈亦人医案炙甘草汤合小柴胡汤案 杨某,男,57岁。初诊:1979年2月21日。主诉及病史:心悸胸闷气短年余。1年来心悸、气短经常发作,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服用西药奎尼丁和中草药等无效。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体倦乏力,纳差,大便稍结,2日1行,小便正常。诊查:舌红少苔,脉结代。心脏听诊:心率89次分,三联律,期前收缩8次/分。心电图示:①提早出现的QRST波(无提前P波);20RS波20.12秒;3ST段压低。辨证:气虚阴亏,心络痹阻。治则:益气养阴,活络通痹。处方:炙甘草10g,麦冬15g,生地黄4g,火麻仁10g,桂枝6g,甘松6g,白薇10g,党参10g,莪术10g,京菖蒲6g,仙灵脾15g.7剂。 二诊:1979年3月5日。上方药服后,心悸轻减,其他诸症均有好转。然胸闷气短如前。药症合拍,稍事加减,拟上方去甘松加川棟子6g,10剂。 三诊:1979年3月25日。药后悉除,停药4天。然因上周感冒,心悸等见症复发。心悸,胸闷,以黎明和夜晚为甚,口苦而干,夜难入寐,舌红,苔薄白,脉结代。证情改变,方随证转。气阴之虚,复加枢机不利,当拟益气养阴、和解枢机之法治之。处方:炙甘草10g,麦冬15g,生地黄30g,柴胡10g,黄芩6g,玉竹15g,桂枝6g,莪术10g,石菖蒲6g,合欢皮10g.10剂。 四诊:1979年4月8日。上方服后,诸症若失。惟活动后稍感气短,特来索方。为巩固疗效,上方10剂照服。以后随访,述服上方后,再未复发。 原按;治疗心悸,一般以益气活血、滋阴养血、温通心阳等为常法,未见从少阳枢机入手者。思少阳为枢,手少阳经别又历属三焦而散于胸中,足少阳胆经行胸过肠。且三焦为元气之通道,贵通恶滞。滞则胸络痹阻,元气不畅。殃及宗气,心可为之动悸,脉也因之结代。而胆枢不利,胸闷也因之生焉。故和解枢机之法,在治心悸时切不可忽略。如上案,按辩证属气虚阴亏,心络痹阻。相应施药,心悸虽去而胸闷未除。于是加川棟子以畅三焦气机,效果昭然。后又因感冒诱发诸症,遂在原方基础上仿小柴胡汤意复加柴胡、黄芩以和解枢机,效果立竿见影。《伤寒论》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言:“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厖或心下悸厖小柴胡汤主之。”对比是案,这里心悸胸闷、口苦而干,就成了运用和解枢机法的辨证眼目。该案高妙之处,正在于能灵活运用《伤寒论》之理,于纷繁症状中求疾病之本质。摘自: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3).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0.《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20心悸气短——刑锡波医案王某,女,43岁,干部。病史:素有神经衰弱之证,如活动略多,便心悸气短,倚伏而不敢动。后由于工作稍累,睡眠少不得休息,病发较前加重。口干,气短,心悸,足面微肿,身倦无力,饮食减少,脉每七八次一停,且细弱无力。 辨证:心肾虚损,脉络失养。治法:养阴益气,通阳复脉。处方:炙甘草15克,人参6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紫油桂3克,阿胶10克,天冬15克,生山药12克,生姜3克。连服3剂,心悸轻减,气觉充畅,脉象亦由结代而变为虚软。后以此方加养血之品,调理而愈。 按;患者由于血液太虚,心气不足,心脏衰弱,而现结代虚损之脉和心悸、气短、足面微肿、身倦无力之症。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悸动的主方,治疗伤寒后津血两伤,心气衰弱,出现脉象结代,心中悸动不安,有显著的疗效。方中以炙甘草为君药,是有其强心作用,然必用大量方能有效,若用3~5克往往难以收效。甘草治疗心脏疾患,不但在津血两虚的情况下用之为主药,而在心阳虚微,阳气欲脱的情况下,亦用之为扶心阳以救危急。配大枣,以补中益气;配人参,气血双补,配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以滋阴养血;配桂枝、生姜以通阳复脉;加少量清酒,以加强行血通脉之力。使心气足,阴血复,则心悸、脉结代自愈。 21心慌气短——张道亮医案王某,女,18岁,2003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半年余,症状逐渐加重。诊见:心前区闷痛,吸气尤甚,神疲乏力,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示:P-R间期延长(0.24秒),1、11导联ST段下降,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窦性心动过缓(54次/分钟)。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悸,证属气阴两虚、心气不足,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处方以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人参9g,黄芪20g,生地黄15g,桂枝10g,麦冬15g,阿胶10g,麻仁15g,丹参10g,当归12g,赤芍15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 10月23日复诊:心慌、胸闷明显减轻,心电图示二联律消失,心率65次/分钟,早搏7次/分钟,仍感乏力、气短,脉结代。续服上方10剂,心慌、胸闷、气短消失,心率74次/分钟,心律整齐,未闻及早搏。嘱继服上药半月巩固疗效,后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一切正常。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案属气血阴阳俱虚之候,治用本方阴阳双补,气血并调,方中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心脾,生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姜、桂皆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并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全方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经方验案评析》 22心悸胸闷戴某,女,40岁,住前河三队。本地人,1月20日来诊。克山病病志:791号。主诉:时感胸满堵闷,头眩,心悸,特别在劳动之后加重。既往素有胃痛腹泻,经常吐酸水。体温36.5℃,血压100/70mmHg,体格中等,营养欠佳,面容惨淡无光,口唇苍白。胸部两侧对称,肺泡呼吸音弱,心界向左扩大1.5横指,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节律不整。舌质淡红无苔,脉来沉细涩结。此系胃阳素虚,误伤生冷,脾阳受损,失其健运,故时感脘闷痞满;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久之必见头眩、心悸之疾。治以温运脾阳,养血宁心。遂投以加味炙甘草汤,加味建中汤各3剂。于2月15日再诊,除头眩外,心悸、脘闷均消失,其血压升至120/90mmHg,脉来沉缓,心界在正常范围内,心音纯整,杂音消失,至4月20日未见发病。(《哈尔滨中医》1965年2期33页)《经方研习》 23心悸怔忡——江尔逊医案一女患者,年四旬,小学教师,体素弱,患严重心悸怔忡,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月余未效,延余往诊。及至,时已黄昏,未进病人卧室,家属及亲友咸来请求入室后注意放轻脚步。询其故,则曰:患者已卧床数月,极易惊吓,每当听到稍大声响(如脚步声、置物声),便心跳加重不止,惊呼“心子要落”!诊时患者惟诉心悸不已。症见精神萎靡,闭目思睡,声低息弱,其脉虚数,且不及十至,辄见歇止。据此脉证,顿时恍然大悟,此非《伤寒论》“心动悸,脉结代”之证乎!投以炙甘草汤重用人参(寓独参汤),嘱其当晚急服两次。次晨复诊,患者自云:心跳已缓,惊悸亦轻。并能起坐叙述病情,面露喜色。乃嘱守方续进,数帖而诸症悉除。《经方大师传教录》 24心律失常——聂惠民医案徐某某,男,33岁。1987年4月28日初诊。病始于1985年末,有时感觉心悸心慌,至1987年初出见心悸、心跳间歇,心率108次/分,早搏每分钟出现8次,两肺未闻异常。临床诊断:心律失常,频发早搏。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现证:胸闷不适,心慌心跳,周身乏力,两膝酸软,睡眠不佳,舌质红,少有薄白苔,脉沉细无力而结。证属心阴不足,心阳不振,心失所养而致。拟通经复脉、滋阴养血法治之。宗炙甘草汤化裁,处方:红参5克,五味子5克,麦冬12克,炙甘草10克,生地12克,黑芝麻12克,桂枝4克,阿胶10克,当归10克,生姜4克。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诸证减轻。守方继进30余剂,心动悸明显减轻,脉偶见结象、原方加桃仁10克,以增强化瘀之力,服药月余而愈,心电图正常,追访三年未复发。《聂氏伤寒学》 论:心率108次,此属脉数。沉细无力而脉数,此数为中气大虚,火气不降而失根。脉来数,而一止复来,名曰促,脉来缓,而一止复来,名曰结。脉促而症为心悸者,仍是结代之诊。 25心律不齐——矢数道明医案74岁男子。每日晨骑自行车,大约疾驰2小时之运动,虽已养成习惯,但因此曾感冒。自感冒起出现脉结代已近1月,并日趋严重,结代脉一发即心动悸、胸闷。食事与大便无异常改变。体瘦似贫血。脉有力,但结代频发。血压170/80毫米汞柱,腹部心下触之动悸。 据此,与炙甘草汤。服药10日,脉基本恢复正常,再服用1个月,全身状态日益良好,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则停药。《临床汉方应用解说》 论:运动出汗,皮毛窍开,卫阳不固,则寒易伤,即为外感。年事已高,汗后内虚,一有外感,即见本气之虚,结代之脉也。炙甘草治愈。年事已高,当知养生,注重收藏。2小时运动,疏泄太过,而收藏不及,汗多则气血两虚,一有外感,郁其本气之偏,即见气血两虚,本虚之结代。 26心律失常——杜雨茂医案贾某,男,50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陕某部干部。初诊(1976年5月24日):心跳偶有间歇已数年,开始无明显症状,未予重视。近两年来时感心悸,胸闷及左胸部轻度刺痛,寐不宁。去年经北京某医院多次查心电图均提示室上性期前收缩,诊断为冠心病,经中西医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室上性期前收缩终未控制,故来求诊。查其脉沉弱而代,舌淡红苔白薄,舌边紫暗,形体稍胖,证属胸痹及心悸。缘心气亏虚,心血耗伤,血运迟滞,引起心脉血瘀所致。治宜益气养心,化瘀通脉,用炙甘草汤化裁。处方:炙甘草6克丽参须6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柏子仁12克麦冬9克炒枣仁12克天冬9克菖蒲9克元参12克丹参24克赤芍9克红花12克三七3克(冲服)水煎服。 二诊(7月24日):上方共服28剂,各症均减轻,精神好转,心跳间歇明显减少,有时一天或一连二、三天不出现。因故未能连续服药。现脉较前稍有力,偶见代象,舌同前。继守初诊之方,将生地易为熟地12克。 三诊(11月4日):上药服30余剂,期前收缩在数日中偶尔出现,睡眠好转,惟天气过寒时偶感胸闷及左胸部轻度刺痛,遇情绪激动时感到心悸,余尚可。近在西安某部队医院作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内径增宽,室间隔略厚。脉转沉弦有力,未见代脉,舌淡红,苔少,尖边淡紫。治宜宗原方,将丽参须易为高丽参,加川芎9克,薤白12克,以增益气通阳、行血之力,去柏子仁,水煎服,20剂。另外,在此汤剂方的基础上,加香附9克及柏子仁12克,加三倍剂量,共为细末,炼蜂蜜为丸,早晚各服9克。 一年后随访,自服上药后,除偶有胸闷外,余症均消除,曾多次作心电图复查,未见有室上性期前收缩。 按:此证脉沉弱而代,又见心动悸,与炙甘草汤证之脉证病机相符,惟尚有心脉血瘀之胸痹,故宗炙甘草汤,去生姜、桂枝之温散,阿胶、麻仁之补腻,加红花、赤芍、川芎,薤白以化瘀通阳宣痹,丹参、元参、柏子仁、枣仁、菖蒲,以活血养阴,宁神定志,加之久服,故收效尚较满意。《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 论:本案治的有点拖踏,看一诊方就知道了。炙甘草6克,是一大失误。高丽参须,不如用高丽参,此是二大失误,天冬易麦冬,此是三大失误,剂量过小,此是四大失误,没有酒煎,此是五大失误。加味太多,枣仁、柏子仁、菖蒲、元参、丹参、赤芍、红花、三七,已经是偏离了炙甘草的主要路线,此为六大失误。 27怔忡失眠——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六十一岁。初诊: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五日。为儿女事操劳伤神,几个月来,虚烦少眠,心悸证忡,饮食亦少。二十年前,曾患类似症,服大剂归脾汤(每剂用吉林参9克)约十剂而愈。此次患病后,患者检出前方照服,服十五剂,失眠有好转,惟饮食更少进,大便不畅。余诊患者之脉有间息,止而无规律,舌质淡而萎,舌心光无苔,两颊绯红色,夜半醒来咽干舌燥,身有微汗,必少饮冷开水,心烦始稍安,咽舌稍滋润。绦此脉证,属心阴心阳两虚之证,用炙甘草汤较对,而归脾汤对上述心阴虚各症照顾不够,对脉结代及大便不畅者乏效。为拟炙甘草汤加龙、牡;党参30克、桂枝1克、炙甘草15克、麦门冬12克、茯神15克、阿胶12克(洋化冲服)、熟地24克、生姜10克、红枣10枚、麻仁10克、生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用缓火煮,后加白酒两匙,服后安卧,先服五剂。 二诊:十二月十五日。服药后心悸、怔忡、失眠好转,脉偶有间歇,较前有规律,面不红,不盗汗,咽、舌不干燥,大便顺,饮食进步。续前方十剂,各症除。《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此病火逆不降,肺金枯燥,不能下润大肠。炙甘草汤,麦冬润肺,又有麻仁,皆可润肠通便。而上面医案,大便难下,用炙甘草汤加大黄,此法不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