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韩国将迎来五年一度的大选。当前,各大政治势力摩拳擦掌,韩国的党争又将借这轮政治洗牌掀起新的高潮。目前看来,分别代表进步势力的现执政党共同民主党与代表保守势力的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仍将是主要角逐者,两党各自推出的候选人——李在明与尹锡悦届时将展开对决。 党派之争是韩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成立)进行抗日独立斗争的过程中就曾围绕不同政见分裂为许多党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以来,韩国更是政党林立,旧政党分裂、解散,新政党创建、合并,其变化纷繁复杂,最终形成当前进步与保守势力分庭抗礼的局面。 民主阵营“三金”——金泳三、金大中、金钟泌(从左至右)1989年合影。 1945年,美国在朝鲜半岛南部接受日本投降,随后在当地实施了长达三年的军政统治。美国占领军司令声称只与有组织的政治团体对话,号召当地政治力量组建政党。于是,半岛南部各路政治力量纷纷投身政党政治的洪流之中,大大小小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45年8~10月间就有54个政党进行了注册登记,一年后增至约300个。但当时所谓的“政党”大多缺乏基本的政治纲领,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李承晚当选首任总统。他的当选得到了以亲日派、地主阶级为主的韩国民主党的助力,但该党很快便因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与李承晚分道扬镳。随后该党改组为民主国民党,通过不断吸收无党派议员等措施成为当时最大的在野党。该党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意欲削弱总统权力,对李承晚政权造成威胁。李承晚为维持其专制统治,也决意组建政党,以压制在野势力。1951年,以民族青年团为核心的自由党成立,在之后的地方选举和总统直选制改宪中帮助李承晚化解了统治危机。在1954年国会选举中,李承晚的自由党占据绝对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霸权党,以民主党(由民主国民党演化而来)为代表的在野势力不断矮化。为对抗李承晚政权的独断专行,反对势力组成反李战线,成立了许多新政党,但因各方理念无法协调一致,导致派别间关系不断恶化,错失了夺取政权的良机。直到1960年,执政党为确保李起鹏当选副总统,在选举中大肆舞弊,导致了“4.19事件”的爆发,首都汉城(今首尔)和其他城市多次爆发大规模学生和市民抗议活动,遭到警方残酷镇压,造成众多人员死伤。这一事件导致了李承晚的下台。 1960年,民主党在选举中获胜并组建政府,但党派斗争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新政府没有能力有效控制动荡局势,朴正熙趁机发动军事政变。政变当天,“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紧急戒严令,禁止了一切政治活动。为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朴正熙宣布退役并组建了民主共和党,作为该党总统候选人赢得了1963年的总统选举。民主共和党其实就是御用政党,是朴正熙把控政权的工具,用来掩护其军人独裁政权的本质。这一时期,在野势力虽然不断被打压,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1967年,民众、新韩两党合并为新民党,这是在野党首次实现合并。朴正熙执政后期,执政党民主共和党因试图帮助朴正熙实现终身执政而失去民众支持,新民党等在野势力借机高举民主主义大旗发展壮大起来,但频繁出现的内斗限制了在野势力的发展空间。 韩国民众纪念独立运动领袖之一、被誉为“国父”的金九(1876~1945)。他被暗杀后,李承晚建立了独裁统治,半岛统一的机会也因而丧失。 1980年全斗焕政府上台后,执政党民主正义党长期把控朝政,极力打压反对派。然而此时的国内环境已经出现变化,工业化带来了韩国民众对民主化的强烈渴望,金大中、金泳三等在野势力联合,在民主主义大旗下与执政党展开激烈斗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长期以来的“主导—顺从”关系出现松动。 1987年,韩国兴起新一轮民主化运动,民主势力向威权统治发起挑战,政党政治进入新的阶段。在当年举行的第12届总统选举中,执政党的卢泰愚与在野阵营的“三金”——金大中、金泳三、金钟泌共同角逐总统之位。最终,卢泰愚利用在野势力内部的分裂成功当选。尽管卢泰愚仍是军人出身,但韩国至少从形式上实现了从军人政权向民选政权的和平过渡。与此同时,国会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朝小野大”的局面,这也意味着韩国政党政治民主化有了实质进展,在野党摆脱了被任意打击迫害的厄运。 1990年1月,民主正义党总裁卢泰愚、民主党总裁金泳三和共和党总裁金钟泌经过多次协商后发表“三党合并宣言”,将合并后的政党名称定为民主自由党。通过三党合并以及对传统势力的妥协和整合,金泳三于1993年当选总统。随后,金泳三对旧体制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是,韩国政党政治的新弊端也逐渐显现,政党个人化和地域分化问题日益突出。“三金”依托故乡选民的支持频繁创建和解散政党,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选民根据地区感情而非执政理念参与选举,严重制约着韩国政党的良性发展。时至今日,这一痼疾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迎战1997年的第15届总统选举,一度被边缘化的金大中重回政坛,组建“新政治国民会议”,而金钟泌也已脱离民主自由党并组建“自由民主联合”,二者实现在野统合,成为“进步”势力的代表,金大中赢得选举,出任总统。原执政党也在一系列改名、重组、合并之后成立了大国家党,成为“保守”势力的代表。至此,两大主要政党分庭抗礼局面渐具雏形。 金大中的上台意味着进步势力第一次掌权。从1998年至今,两大阵营轮流掌权,攻防转换,呈现出“保守十年、进步十年”的态势。从政党本身来看,保守阵营的大国家党经历了新国家党、自由韩国党、未来统合党等更名重组后,演变为今天的国民力量党;而进步阵营经过国民会议、新千年民主党、开放国民党、统合民主党等阶段,发展为如今的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在内外政策上,两大政党都打上了自己的鲜明烙印。国民力量党对内更重视“竞争、效率和增长”,对外则主张强化韩美同盟和对朝强硬。而共同民主党对内强调“公平”与“分配”,对外积极谋求外交和国防的自主,主张对朝和解合作。 过去几十年里,韩国党争的主要矛盾从“民主”与“反民主”的对立转向“进步”与“保守”的分庭抗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进步。但随着两党相争的局面固化,韩国政治的弊病也日益明显。在2022年大选临近的情况下,这些弊病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中间力量”或“第三地带”始终难以抬头。由于两党相争加剧政治和社会分裂,韩国政坛出现了培育“中间力量”的声音,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在2016年的第20届国会选举中,以安哲秀的国民之党为代表的中小政党及无党派人士获得300个议席中的55个,“第三地带”一度声势大振。然而在2020年,进步和保守两大政党(当时分别为共同民主党和未来统合党)利用“准联动型比例代表制”的漏洞自创比例代表政党,席卷283个议席,使中小政党再次退回到微不足道的位置。而2022年总统选举又已呈现“两强相争,多人陪跑”的老路,如无意外,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和国民力量党候选人尹锡悦将成为主要竞争者,而国民之党(中间偏保守)候选人安哲秀、正义党(社会民主主义倾向)候选人沈相奵、前副总理金东衮等人的支持率均在个位数,恐怕只能沦为配角。 其次,道德抹黑成为主要斗争手段,政策较量反而不受重视。让选民理解并支持某项政策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曝黑料”则成为打击竞争对手的廉价、高效武器。在两大政党最终确定总统候选人的过程中,道德攻击同样成为主流。在共同民主党党内竞选中,京畿道知事李在明一度被认为稳操胜券,但因为“大庄洞”开发腐败疑云而受到道德质疑,与前总理李洛渊缠斗到最后一刻才分出胜负。国民力量党方面,在四位主要竞争者尹锡悦、洪准杓、刘承旼、元喜龙之间的一对一辩论中,只有刘承旼和袁喜龙的对决呈现出真正的政策较量,其余几场辩论都因漫天的道德攻击而成色大减。道德黑料取代政策优劣成为选战中最重要的变数,这是韩国政党政治“惰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政党稳定性差的老问题仍在延续。虽然同为代议制民主政体,韩国政党和党员的重组、转换频率远超欧美国家,创党、分裂、合并、脱党、复党行为犹如家常便饭,党名往往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尤其在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地方行政长官选举等重大选战过后,失败的一方总是失去定力,大动干戈,加剧了韩国政坛的乱象。2017年朴槿惠被弹劾后,保守势力动荡不断,洪准杓、刘承旼等重要人物都经历脱党和复党。前检察总长尹锡悦本非国民力量党成员,但加入该党参加竞选,这对他本人和该党来说都更像是迎战大选的权宜之计,而非出于“志同道合”,这也为未来的党内斗争甚至分裂埋下了巨大隐患。 从以上弊病来看,韩国的政党政治远未成熟,仍需要漫长的自我完善过程。 (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