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李壁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02年)刻石,出土的时间、地点有点乱,一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景县(墓志主人是景县人),一说是清宣统元年(1909)出土于山东德州,至今没有定论。现刻石珍藏于山东博物馆。 此志铭名头不大,出土于清代末年,属于出土较晚,查一些碑志书也没收录,连碑学大家康有为、于右任都没提及过它,应是当时未引起社会的关注。近日通过一番学研后,真切地感受到此碑的艺术份量,依我看应该列入上品佳品之列。 细观《李壁墓志》,洋洋千字,体量之大,书艺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常规的墓志一般以二百字者居多,这么多字的墓志铭的确少见。 墓志铭对李壁的家族、生平事迹记载翔实,他的曾祖、祖父与父亲都是太守一级的大官。他自小生长在官宦书香门第,热爱读书,尤喜春秋左传。他博文强记,善写尺牍,性言毅简,十八岁即中秀才,进入宦海后仕途顺遂。特别是他参与了朝中一些大事,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高祖孝文皇帝是北魏开创性、有作为的一代雄主,以汉化治国,博览群书,可惜北朝从边塞荒芜之地移至中原,书籍匮乏(士子南迁时带走),当他想以“连和”为名,借阅南齐书籍时,南齐王却“孤违灭意”,不给面子。因齐中书郎王融与李壁是好友,力谏玉成此事,应该说李壁为此作出了贡献。李壁后随尚书李平大人,参予了平定京兆王元愉谋反案,又立新功並晋职。再就是辅助冀州刺史萧宝夤,参加了平定沙门法庆之乱。清河王元怿执政,拜他为太尉谘议参军,参与谋划军国大事等等。他六十岁过世,一生荣耀,不辱家门。这些都在铭文里有所展现,有不少地方与北魏相关史书相符,遂成一篇“大墓志”。 当然,学术历史留待学者研讨,分析赏析其志铭的书法艺术,才是小文的主旨所在。五二O年,北魏书体已然成熟,步入规范化的时期,但《李壁墓志》,除遵循魏碑的一般规律之外,有所改良与创造,以其独特的魅力,立于魏碑之林。 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以及摩崖碑刻,大气雄强,甚至刚猛峭拔,大都是金刚怒目之身。而《李壁墓志》,却平添了几份文采与儒雅,就好比一介武夫,经过多年文风熏染,已成为文韬武略之才,脱胎换骨了。 细观此志铭,虽是方笔居多,但圆笔及方圆杂揉之笔,兼而用之。多种笔法运用之妙,一字之内,抑或一行一列之中,平切方笔赋予阳刚,圆笔兼融以调和润泽,使字态生动有趣起来。 字的结构组成奇异。乍看上去与一般魏碑差不太多,但慢慢品味,就发现结体之不同。字的组成相对往往突破常规,不循常理,并不感到突兀。有的单字看上去倾斜,但下一个字或几个字的组合,又微调过来了。有的字结体笨拙,不衫不履,有的字变化灵巧,精致美观,倒也相得益彰。有的字筆画粗壮,千钧之重,有的字笔画细挺而不弱,产生了力的均衡与稳固。不少字体构成有新意异趣,古拙朴厚含蕴其里。古代学者说,《李壁墓志》堪比《张猛龙》,我看《李壁墓志》书法更为生动,气象略胜一筹。 章法之变往往出乎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虽有界格,往往有所突破。竖列还算齐整,横行字体则上下移挪,时有突破,但从整体看去,活泼灵动,並未显得突兀。大字错落有致,字势各有不同。试想,这么长篇宏制的内容,随心所欲不逾矩,章法纷争又井然,不愧为大手笔所为! 此志铭书法给人以诸多启示。如果在保持阳刚之气的前提下,怎样做到刚柔并济,使碑体楷书产生一种生动与俏美?再如,结体上怎样从剑拔弩张的强烈气势中,增添一种天然与拙朴?字数恁多,全石如何始终保持一种雄、雅并重的艺术风格,等等。此碑志给了我们很好地回答。近年来,有人对此墓志锲而不舍地学习,下了一番大功夫,从而在魏碑楷书上取得了突破,让人惊诧此件书法的独具魅力与内在潜质。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李壁墓志》,需要用心体悟一番的原因吧! 字数逾千、书艺佳妙的北魏《李壁墓志》,是很好的一个学临本。 |
|